《科創板日報》4月23日訊(記者 敖瑾)上周最后一個交易日,寧王近6倍業績增速,也沒能帶動鋰電板塊。
21日,開盤后寧德時代績后交易日一度大漲近5%,截至后盤收漲近3%,帶動鋰電池指數高開,不過未能維持,到收盤鋰電池指數下跌2.27%。
(資料圖)
有關注新能源板塊的二級市場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下游整車廠銷量數據走低,市場對包括鋰電在內的新能源板塊未來預期保守,“市場資金是有限的,除非是全面牛市,否則市場只會尋找沒怎么漲過的新概念,以及未來業績最確定的板塊。”
但也有部分基金經理依然看好新能源板塊。百億級基金經理李曉星表示,“我們認為,現在市場對于新能源板塊的擔憂討論,更多是對于一個下跌板塊的應激式反應。目前這個時間段,新能源非常具有吸引力。”其所管理的銀華心怡混合,一季度加倉了電動車、儲能等板塊的相關標的。
一級市場方面,在下游需求趨緩,上游原材料價格快速下跌的情況下,投資人對鋰電產業鏈的出手亦趨向于謹慎。光源資本董事總經理李昊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投資機構大多處于觀望狀態。“新能源的大趨勢是不變的,但當下時間點可能要做一些規避,尤其是鋰電產業鏈中間的環節,因為同時受到上游和下游兩邊的影響,所以投資機構對這一環節的項目相對來說會更謹慎。”
其進一步表示,“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如果項目不掌握核心技術,又沒有推進到產業化相對的成熟狀態,可以說就比較難獲得資本的關注。”
原材料價格下跌廠商短期內承壓
上游鋰電原材料價格的下跌,是當前市場關注的重點。今年3月下旬,碳酸鋰跌破30萬元/噸大關,而截至4月21日,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已進一步回落至18.5萬元/噸,均價日跌3000元。
鋰電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下跌,已經超出了行業內此前的預期。面對這一變化,鋰電產業鏈各環節的廠商采取的應對策略是觀望不動,表現在經營實踐上則是暫緩采購,結果則是各環節廠商訂單都在減少。
負極材料供應商尚太科技在3月末發布公告表示,公司位于石家莊無極縣里城道南沙公路西側的生產基地,將自3月28日起陸續停產。之所以選擇停產,尚太科技稱,一方面原因就是目前市場不飽和,暫停后公司的產能仍然能滿足市場需求。資料顯示,該公司下游客戶涵蓋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欣旺達、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頭部廠商。
庫存減值也成為了懸在空中鋰電廠商頭上的達克摩斯之劍。寧德時代在一季度就加大了對存貨成本的跌價準備計提。一季報顯示,寧德時代一季度資產減值損失達10.93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573.16萬元。有產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鋰電池中游廠商或面臨較大的存貨跌價問題。
李昊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從上游原材料到終端需求,整個鋰電產業鏈非常長,當原材料價格快速下跌時,產業鏈參與方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先觀望不動。“不動的話,就不會用很高的成本買到原材料,結果還賣不出去。這種原材料的快速下跌情況,在整個產業鏈比較短的情況下,反而是相對好解決的,因為中間的信息可以非常快打通,制造效率也會比較高。但如果鏈條長的話,就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信心的傳導也更需要時間。”
光源資本副總裁欒聲遠認為,盡管短期內電芯等廠商會因為庫存、產能等問題承壓,但長期而言,碳酸鋰價格回落對產業鏈利好。“此前,碳酸鋰價格從十多二十萬一路漲到四五十萬,碳酸鋰的價格擠壓了鋰電整個行業各個環節太多利潤空間,導致各個環節的廠商都很難受。”
價格影響外溢至儲能和鈉電等領域
欒聲遠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鋰電產業鏈整體規模較大,其中電芯為整個賽道的核心環節,近兩年一級市場關注比較多的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鋰電本身的技術迭代。“大家都在向電芯往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成本更低的方向去找項目,尤其是圍繞能量密度、安全性的提升。技術線迭代方面比較受關注的重點是固態、半固態電池,包括氧化物、硫合物以及聚合物等等,包括項目方和機構都在探討后續產業化的可能性。”
另一部分則是由下游場景需求高速增長帶來的機會,其表示,這部分現階段更多指向的是儲能領域。“儲能賽道當下仍然以電化學特別是鋰電為主,隨著2021年強制配儲政策的出臺,產業鏈也很快有一些跟進的動作,大概是從去年開始,整個新興儲能的裝機量相比前幾年有更快速的增長,因而也帶動了更適合儲能的磷酸鐵鋰電池的快速增長。可以看到這一領域有一些公司持續在融資。”
多名投資人士在接受采訪過程中均表示,當前鋰電原材料價格的下跌,將進一步推動儲能的發展。
某產業集團戰略投資總監林瑋告訴記者《科創板日報》記者,中期來看,碳酸鋰降價和鋰電成本的下降,或是刺激儲能接下來發展的關鍵原因。“因為成本下來了,經濟性更好了。但需求的激發要真正能在市場上表現出來,還需要一定時間,可能要到今年底或明年才能看到。”
而因為前期鋰電原材料價格高企而獲得發展窗口期的鈉電,則面臨更緊迫的加速產業化壓力。
欒聲遠表示,受碳酸鋰價格下跌的影響,確實目前存在一些投資人對鈉電投資的信心有所降低。“這部分心態會體現在公司的估值上,投資機構就不會接受之前的高估值狀態了。主要還是因為,當鋰電價格較高時,投資人預期鈉電可以快速聚攏一些需求,產業化速度也會快些,而當鋰電價格快速下跌了,鈉電的產業化速率也會相應降低,反映到估值上就是一個下調的狀態。”
但其進一步表示,從鈉電材料的成本、能源安全自主等維度考量,鈉電長期來看仍然具備自身的產業意義。
投資機構將一直關注新技術的可能性
李昊表示,此前兩年,包括鋰電產業鏈在內的新能源板塊,是投資機構較為確定的布局重點,這段時間,初創項目也更容易獲得融資,處在一個融資的黃金窗口期。
“2020到2022年這段時間,對創業公司來講肯定是一個融資黃金期。這個時候投資機構在布局和選擇時,相對標的是比較明確的,就在幾個里面選一個,到了去年就已經變成在幾十個里面選一個了。另外,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除了市場化基金,地方政府的引導基金,也在這塊投入不少。因此涌向新能源領域的資金量在過去兩年是很大的。”
而在當前,資本對待新能源板塊的態度正在回歸理性。
李昊表示,針對上游原材料價格下跌、下游終端需求收縮的情況,投資機構更多正采取觀望的態度,“因為這時候觀望等待的機會成本不高,但收益很明顯。新能源的大趨勢肯定是不變的,但當下時間點可能要做一些規避,尤其是鋰電產業鏈中間的環節,因為同時受到上游和下游兩邊的影響,所以投資機構對這一環節的項目相對來說會更謹慎。”
其進一步表示,投資機構對標的的篩選標準也在提高。“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如果項目不掌握核心技術,又沒有推進到產業化相對的成熟狀態,可以說就比較難獲得資本的關注。”
欒聲遠表示,業內的觀點較多且比較分散,在暫時觀望的同時,總體而言,投資機構對鋰電產業鏈等新能源板塊整體仍保持較大的關注。
“會比過去更注重項目的性價比,但總體還是處于一個正常狀態,大邏輯就是材料的迭代是持續的,一直會有新的技術出來,投資機構也會一直關注新技術的可能性。”
來源: 科創板日報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