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本網記者 應騰)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薦書”成為各大閱讀活動的主打項目。在貴陽市第三中學舉行的“爽爽貴陽·書香筑城2023貴陽讀書月全民閱讀活動”上,一本被學生稱為“驚艷、知識點爆炸輸出”的考古書籍——《貴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成為今年書單中“硬核又稀奇”的讀物。
【資料圖】
“高冷”考古升溫,成果也逐步成為大眾普及讀物
“大家有沒有閱讀過貴州通史類的讀物?你們知道有這類書嗎?你們知道貴州考古挖出過什么樣的寶貝嗎?”薦書會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登臺“一連三問”,既有懸念,又藏著意圖——“大家可以通過這本《貴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從出土的實物,串連起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的貴州通史。
周必素以一本書,帶大家從考古的視角認識貴州
薦書,既是編者的誠意推薦,也是另一種形式下的貴州歷史課,更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而“皮薄餡大”,則是這本圖錄給學生們的第一印象。
皮薄:好讀。400多件貴州考古出土文物高清大圖首次“打包”亮相,系統、直觀地展示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400多件珍貴文物。而這些文物出土地點,更是涵蓋貴州歷次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八大遺址。
餡大:豐富。從文物時代劃分來看,涵蓋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戰國至西漢前期、西漢中期至東漢、三國兩晉時期、唐宋時期、明清時期八個時期。從出土器物類別上,分為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等。
考古成果成為大眾普及讀物
“考古的目的并不在于挖寶,最重要的是,從出土的文物中了解過去的歷史、社會與文化,在了解歷史的同事,也認知腳下的土地。”在薦書環節中,周必素告訴大家,當“高冷”考古升溫,考古成果也將逐步成為大眾普及讀物,貴州考古將兼顧專業性和普及性,向大眾科普考古知識。
通過考古證據清晰重現貴州歷史,打開學生了解歷史的另一渠道
從考古看貴州,看史書以外的貴州,也讓學生對貴州歷史更多了一份興趣,而考古成果與公眾距離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越深厚。
“這是我在歷史課之外,了解歷史的另一種閱讀體驗。”孔方雨是貴陽市第三中學九年級的學生,在翻看完大量出土文物圖集后,他對夜郎、土司遺存充滿興趣,而這本書也成為他“入門級考古書”。
據悉,自2021年以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公共考古傳播方式上,以線上媒體矩陣傳播+線下考古人攜成果進學校、上講臺,打造無邊界考古課堂,在激活貴州文化獨特的魅力的同時,用文化遺產講好貴州故事,為增強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