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古籍修復讓“今世知古,后世知今”(主題)
今晚報記者 劉桂芳文并攝
在和平區山西路與四平東道交口,有一間面積不大的書店。從外面看,它極其普通,里面卻別有洞天。與其他書店出售新書不同,這里書架上的書籍大多已經泛黃,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書店中間的條案上,已經破敗不堪的書籍,脆弱得讓人不敢觸碰。就是在這間書店里,和平區市級非遺項目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趙春山用精湛的技藝讓殘敗的古籍煥發新顏。
圖為趙春山修復清代拓本字帖。
“修復一本破損的古籍,要經歷十幾道工序,一招一式都有其規范與標準。這些工序都是綜合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總結、傳習下來的。從我的師爺孫殿起,到我的師父孫金夢,老一輩匠人認真嚴謹的做事風格深深影響了我。”趙春山說。
第一代傳承人孫殿起從小學徒,耳濡目染對古籍修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掌握了這項技藝,后來他成為我國版本學家和目錄學家。第二代傳承人孫金夢于新中國成立后在天津古籍書店工作,把畢生所學傳授給了書店的年輕人以及徒弟趙春山。
作為第三代傳承人,趙春山從業49年來憑借對這項工作的熱愛和鉆研,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專家。趙春山說:“古籍修復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作為非遺傳承人,只掌握技藝是遠遠不夠的。從事古籍修復,不但要有嫻熟的技藝,還要熟悉歷史上各個時期典籍的版本與裝幀形式,了解各個時期典籍所用紙張及不同地域的裝幀風格。只有對這些知識和技藝都諳熟于心,才能真正做好古籍的保護和修復。”
如今,趙春山正在把這間充滿歷史感的古籍書店打造成古籍修復展示中心?!肮偶迯偷囊饬x在于‘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您看,這套《陳修園醫書四十種》,殘敗到這種程度,內容不全,也沒辦法流通了。但里面的內容對于學醫的人而言還是有價值的,所以我愿意花時間把它修復好。我在這里做修復工作,來到書店的讀者可以直觀地看到。有感興趣的人來問,我就會講解,這對非遺技藝的傳播傳承有很好的作用。有不少年輕讀者會定期來這里看書、找書,讓我這個和古書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感到很欣慰?!?/p>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