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主播在直播間推廣貸款。 資料圖片
很多消費者熱衷通過電商直播購買商品,那如果主播推銷的是貸款,你敢貸嗎?近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發現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不少“賣”貸款的直播,寧波銀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馬上消費金融等機構已“試水”直播。
那么,對于開放貸款直播,消費者的熱情如何?消費者參與時該注意什么?直播“帶貨”金融產品,容易出現哪些風險點,相關業務又該如何規范?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資料圖】
直播間低息攬客
“新客首期利息5折券”“點擊下方卡片,最高漲額至300萬元”“新人專享限時年化利率4.8%”……近期,一大波金融機構在直播間推出各種折扣或限時優惠。點擊直播間的H5鏈接,就可以直接進入申請貸款的頁面。
記者注意到,參與其中的既有寧波銀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等銀行機構,也有馬上消費金融等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還有奇富科技等助貸平臺。直播動態顯示,馬上消費金融6月13—15日連續3天推出“安逸花”8周年福利專場直播,每次直播3小時;網商銀行也在6月15日、16日連續推出多場“資金周轉不用愁”直播,今年以來,該行已開展近百場直播活動。
從直播內容看,吸引新客戶是貸款直播的主要目的。“只要是新人,首次借款能給到單利3.6%的利息,非常劃算。”在寧波銀行“寧來花”直播間,主播在大力推廣一款直接貸產品。直播間頁面顯示,該產品年化利率在3.98%—17.8%,新客可用券享受最低利率。馬上消費金融“安逸花”直播間也打出了“新客首期利息5折券”的福利納新。
主播們賣力地吆喝宣傳,引來不少消費者圍觀、申請。記者看到,通過直播,寧波銀行“寧來花”賬號已擁有94.8萬粉絲,開設了6個粉絲群;網商銀行的粉絲數更是超過390萬人。
“貸款直播可以視為獲取客戶或者說獲取流量的一種手段,主要還是想降低成本。”博通咨詢金融行業資深研究員王蓬博認為,此類直播活動暫時不會對非目標用戶產生廣泛影響,畢竟國人還沒有習慣借貸文化。
“帶貨”貸款爭議多
與金融機構直播熱伴生的,是對直播間“帶貨”貸款產品的爭議。
據了解,同為金融行業的基金和券商早在2020年就開始直播。目前,基金直播的主要內容為投資者教育,不涉及業務“帶貨”。而近期貸款直播促銷的是貸款產品,這引發了一些人關于個人信息泄露、宣傳誤導、非理性借貸等問題的擔憂。
“我的支付寶還有幾萬元沒還,這里能不能申請?”“借貸資金可以買房子或者炒股嗎?”……對于直播間網友們的留言,主播們往往含糊其辭,只是稱免息限時優惠快要結束了,催促觀看者趕緊點擊鏈接進行申請。
記者還注意到,在直播間里,各類優惠信息通常以醒目的大字顯示,而風險提醒、免責條款等往往被隱藏在聊天信息框、按鈕欄之下,尤其是“利息優惠等以實際審批為準”等提醒語,被隱藏于不顯眼的角落。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盧鼎亮律師指出,通過直播等網絡推廣的方式來銷售貸款產品容易出現諸多問題。例如,直播貸款的頁面或者直播過程是否如實告知消費者貸款產品的基本信息?直播貸款的過程是否區分貸款機構、助貸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直播平臺經營者是否以清晰、醒目的方式展示貸款產品提供者名稱或相關標識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容易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則認為,直播帶貨是貸款產品的網絡引流手段,本質是一種代銷手段,應當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新生事物,如果出現問題,注意規范即可。“根據相關規定,金融產品的發行單位需充分揭示風險,如果發生糾紛,則存在一定程度的舉證責任倒置,法律的天平已向消費者傾斜。”王德怡說。
監管空白待規范
監管部門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2020年10月28日,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防范金融直播營銷有關風險的提示》稱,當前金融直播營銷存在兩大主要風險:一是金融直播營銷主體混亂,或隱藏詐騙風險;二是直播營銷行為存在銷售誤導風險。原銀保監會指出,金融產品與普通商品有所不同,一般需要根據消費者或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針對性推介,而直播推廣時無法有效識別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做不到一對一的充分溝通。
不過,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目前還沒有關于貸款直播的專門規范或制度。
據了解,《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2021年12月31日開始征求意見。截至目前,該文件尚未正式發文,這讓金融類產品直播存在監管空白。
楊海平認為,盡管目前《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等關于消費者保護的制度,以及《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等關于直播行業的制度,可以約束貸款直播行為,但“鑒于貸款產品的特殊性,建議監管部門對貸款直播進行規范”。楊海平建議,其一,將貸款直播納入銀行的合規管理體系和消費者保護管理體系;其二,商業銀行消保部門對貸款直播內容進行審查,確保貸款直播內容真實準確,沒有誤導、誘導和不實內容。對主播的業務資質、業務能力進行審查,確保主播熟悉信貸業務監管制度和本行制度;其三,信貸直播要倡導理性借貸,倡導負責任的信貸文化;其四,助貸機構進行貸款直播,必須是經本行批準的合作方,必須有銀行的明確授權,其直播內容須經銀行消保部門事前審查與回溯檢查。
慎選直播間貸款
在法律還沒有明確規范的情況下,消費者在直播間貸款時該注意些什么呢?
王德怡表示,消費者通過主播給的鏈接申請相關貸款產品,需要注意網絡交易安全,避免個人信息不當泄露,要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和還款能力申請貸款。
盧鼎亮則提醒,消費者參與貸款直播及點擊相關鏈接時,需要特別注意核實貸款金融機構的相關貸款產品信息,注意直播營銷宣傳內容與貸款產品合同條款是否一致,特別是要核實貸款產品名稱、貸款產品提供者和銷售者名稱、貸款產品期限、利率收費、風險提示、限制金融消費者權利和加強金融消費者義務的事項等關鍵信息。在點擊鏈接時,需要注意是否存在默認開通、一鍵開通等方式,對個人信息查詢及使用范圍是否有不合理的限制。在計算費用時,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砍頭息、中介費、信息服務費等費用。建議消費者通過商業銀行客服等正規渠道,核實主播提供的相關鏈接的真實性,不要貿然打開鏈接或錄入相關個人信息,以防落入沒有資質的機構違法經營和網絡詐騙等陷阱。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