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7月2日,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暨甘肅省第一屆健康管理發展大會在蘭州召開。會上,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聯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和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體檢分會,組織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的《基于眼底圖像應用AI技術評估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的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專家共識》)正式發布。
【資料圖】
《專家共識》發布會現場
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腦卒中,是國人的“頭號殺手”,其患病及死亡人數持續走高。2023年6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最新《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指出,在我國城鄉居民疾病死亡構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0年分別占農村、城市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由于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群巨大,人口老齡化加速,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負擔下降的拐點尚未出現。
“心血管病發病風險評估是心血管病預防工作的重要基礎,但實際工作中存在諸多困難,如何利用新技術使這項工作變得簡單易行,利用眼底圖像和AI技術是一個關鍵突破口。”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武陽豐教授介紹,傳統的心血管病發病風險評估方法需要事先采集血壓、血脂、BMI等相關信息,之后應用回歸模型計算得到心血管病發病風險。而基于眼底圖像應用AI技術評估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的方法具有即時、無創、易操作、成本低等優點。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武陽豐教授
“眼底視網膜上分布有大量血管,這些血管與全身血管相連,而且是全身唯一可以通過照相直接觀察到的血管,它的健康與否反映了全身血管的健康狀態,可以說是全身血管的‘晴雨表’。”武陽豐教授說道。2021年8月,由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與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基于眼底圖像的心血管病風險人工智能模型在內部驗證中的AUC達到0.97以上。
基于此,多學科專家參考國內外相關專業指南,結合相關研究證據,經多次會議討論,制定了《專家共識》,用于指導相關機構、廣大醫務人員和衛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積極推廣并正確使用這一新技術,促進心血管病的人群預防工作。據悉,正式的專家共識文本將于近期見刊發布。
會上,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解武祥教授對《專家共識》進行了解讀。《專家共識》在技術的適用場景、適用對象、適用頻率、適用眼底圖像、人員培訓、評估流程與結果解讀等方面給出了應用建議。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解武祥教授解讀《專家共識》
例如,在適用場景上,建議但不限于在以下場景采用基于眼底圖像的心血管病發病風險AI評估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篩查;在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機構等機構用作體檢項目,可作為是否建議增加或減少心血管病風險相關指標檢查的依據;在各級醫院心內科、神經內科、全科、高血壓科、內分泌科用于輔助開展患者健康教育和隨訪管理;在各級醫院眼科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機會性篩查和轉診依據。
在評估流程與結果解讀上,在拍攝眼底照片并輸入軟件后,軟件即時給出評估結果,結果應包括:絕對風險,如10年心血管病發病風險,以百分數表示;發病風險等級,如“低危”、“中危”或“高危”;相對風險,以倍數來表示相對于同齡人的風險水平;有既往數據時,應給出與既往評估結果的對比。解讀評估結果后,應參考CVD一級預防相關指南提供醫學建議。
解武祥教授表示:“專家共識的形成具有首創性和前瞻性,有望進一步助推眼底圖像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和走向臨床,指導相關技術的標準化應用,真正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所應用,服務于廣大人群,實現心血管病的早防早治。”未來在更多研究證據的支撐下,該技術不僅可用于大規模人群篩查與門診機會性篩查,還可能用作個體心血管病預防干預措施有效性的監測評價與反饋,以及心血管健康的日常監測等。未來也將隨著研究進展對這一《專家共識》進行更新。
鷹瞳Airdoc高級副總裁、首席醫學官陳羽中教授
作為眼底人工智能領先企業,鷹瞳Airdoc也參與了此次《專家共識》的制定。鷹瞳Airdoc高級副總裁、首席醫學官陳羽中教授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鷹瞳Airdoc以‘讓健康無處不在’為使命,幫助醫生更好的診療是我們的責任,同時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產品用到院外、院前,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健康。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風險的評估和管理需求極大,《專家共識》的發布將有利于加快推動這一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和基層滲透。希望AI的到來能促使疾病負擔下降的拐點早日到來。”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