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約三小時的航班帶我從北京回到香港。在家人朋友的噓寒問暖下,我慢慢訴說著短短一個月的北京實習之旅。
陳綺雯向飛機舷窗外眺望
我是香港大學中國文學及語言在讀生陳綺雯。遙想當初出發北京前,我第一次得知“北京中軸線”這個概念。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查閱資料。看著各個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無法理解的文字,我陷入了沉思。一條貫穿城市的線,如何表達中國人古今的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間?一條線而已,怎么可能表達出這些東西?
陳綺雯參觀“輝煌中軸”展覽
我懵懂地到了北京。第一天,在實習公司的安排下,我到首都博物館參觀了“輝煌中軸”展覽。它講述了中軸線的過去,從“中”這個概念如何出現、對古人思想的影響,再到“中”如何真切地影響到都城的建設格局,成為城市的中軸線,再到現在中軸線的模樣。我被這條線悠久的歷史震驚了。過去,在遠離北京幾千公里的香港,我對北京的印象只有故宮、天壇、長城、圓明園等零碎的旅游景點,以及高中選修中國歷史時的段段文字和局部照片。原來,故宮和天壇在中軸線之上;原來,中軸線還有如萬寧橋、鐘鼓樓、外金水橋、天安門等;原來,還有一個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叫先農壇,與天壇相對……我相信,只要了解過中軸線,對城市整個格局規劃的理解,便會瞬間深幾個層次。
(相關資料圖)
陳綺雯踏著單車在北京游逛
對中軸線的了解,竟然對我在北京的生活更有幫助。北京處處都可以見到中軸線的痕跡。譬如地鐵路線圖和大街小巷的名字。公司安排我們對整個中軸線的各部分實地考察,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跑東跑西,整天用著比較昂貴的數據漫游,開著導航,實在“肉痛”。然而隨著對中軸線認知愈深,后半月的東奔西走,只要有地鐵路線圖和大街小巷的名字,我便能大概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應該往哪邊走,慢慢不再需要導航,便能分清東西南北。曾經還疑惑,在北京那么大的地方,為何本地人踏單車時不太看導航,原來有這個緣故。后來,只過了大半月,我便也像本地人那樣,不看導航也能踏著單車到達目的地了。
陳綺雯探訪北京東西城的胡同
如果沒有左右上下的區域存在,中軸線又怎可稱為“中軸線”?圍繞著中軸線的大小胡同也定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公司分派我到北京老城風貌保護一組,而我與組員商議后,決定做胡同相關的內容。為完成小組功課,我特意去了東西城的胡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東四十條的各個胡同。胡同里的每處都表現著新舊交融,古色古香,卻又充滿著煙火氣。在我印象中,文物保育很難與人共存,常常為商業性和實用性讓步,但東四十條的許多人家,依舊盡量保留著四合院的格局與門戶。社區為配合四合院做了各種行動,如胡同間的植物天棚,綠化同時又能擋雨遮陰;如盡量考慮該四合院門戶的原本模樣,原汁原味修復。又如,胡同轉角處的社區共享設施,集咖啡廳、花店與圖書館功能于一身。即便是較商業化的其他胡同,商戶也為配合濃厚的文化氛圍,或多或少犧牲實用性,只為古色古香,能融入所處地方。
陳綺雯觀賞介紹北京中軸線的影片
北京文化氛圍之濃厚,只能親自到北京意會。考察中軸線時正值暑假,本地、外地甚至國外的旅行團與交流團把各個遺產擠得水泄不通。我能想象北京本地學生,從小到大每逢學校活動,必定游遍各種文物建筑。工作以外的自由活動時間,我曾到北京青年宮聽關于中軸線的講座,發現北京本地的家長很多都會帶小朋友來。我再回想香港小朋友的周末,可能除了鋼琴,就是小提琴等興趣班,很少參與和本地文化息息相關的活動。而我的成長經歷也相差不大,學校的大型校外活動很少帶我們到博物館和古建筑參觀。還有一件事也令我驚訝——有一天,央視新聞報道提及了當天處于哪個節氣。自從到了北京,總覺得見過非常多節氣,從各種渠道上都有此字眼,文化氛圍實在深厚。
陳綺雯參觀展覽
實地考察中軸線后,我認為北京對文物保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學習。不過,深感興趣的還是北京各個展覽展現出的文化信息和氣息。如“輝煌中軸”展覽中,用模型加投影圖片與燈光下展現的中軸線全貌;如鐘鼓樓,制作類似音樂游戲的互動形式,讓參觀者對古時鐘聲的敲擊節奏更有印象;如對于古時祭祀禮樂,用真人拍攝去重現當時的儀式;如史家胡同博物館中用錄音展示胡同叫賣聲……結合現代科技,在形式上別出心裁,而非單純的文字圖片,讓參觀者對文化信息和氣息難以忘懷。另外,各處有趣漂亮的文創加深了參觀者對展覽的興趣。
陳綺雯在展覽中參觀北京中軸線模型
“北京中軸線是一條活著的線。”在實地考察期間,這句話我聽過不止一次。古今痕跡在中軸線上鮮明地記錄著我們民族的歷史。然而不止有過去與現在,實地考察期間為我們講解的各位專家、領導和所有關心中軸線的人,都參與其中,都在締造中軸線的未來。我們還在成長,中軸線也在成長。我想起了家門前的那條貫穿整個屯門的河,河道兩岸景色不斷變化,陪伴著我的成長,我的喜怒哀樂。但我已無法尋回數十年前的記憶碎片,各種媒介渠道留下的蹤跡也寥寥無幾。也許我也應該著手記錄它的模樣了。
陳綺雯家門口的小河
在北京的短短一個月,不僅親身體驗到風土人情,也對祖國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并收獲了行動的力量。這一趟,算是切身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了。
——香港大學中國文學及語言在讀生 陳綺雯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李松林 孟紫薇 潘之望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