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5日,由教育部等12個中央部委單位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南昌大學、南昌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南昌大學成功舉行。總決賽期間,大賽組委會正式發布了《2021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長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持續引發各界聚焦。
《報告》由大賽組委會聯合并委托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展示交流中心研制,分為《大賽總體》《項目成長》《雙創帶動就業》《引領教育》四章,全面總結了歷屆大賽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充分體現了大賽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引領示范作用,對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導及借鑒意義。
《大賽總體》篇章顯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和平臺。自2015年啟動以來,大賽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最好的路演平臺”,被國內外媒體譽為驚艷非凡的全球雙創盛會。
七屆大賽累積603萬個團隊的2533萬名大學生參賽,培養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呈現出大賽規模“井噴式”增長、大賽項目緊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需求、參賽項目質量全面提升、參賽主體實現更廣泛覆蓋、大賽國際化影響力進一步加強等“五大亮點”。
同時,第七屆大賽聚焦建黨百年的特殊時點,“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七個一百”系列活動、大賽賽道及分組不斷創新、總決賽入圍項目和獎項同步增加,精彩紛呈。
《項目成長》篇章顯示,基于大賽科學的賽制設計和政策、資本等資源的助力,大賽“以賽促創”效果顯著,大量項目落地成長為高技術高成長企業、億元企業,并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新經濟發展。
例如,在前六屆大賽228個金獎項目落地企業中,有6家企業被評為獨角獸(潛在)企業,32.89%的企業(75家)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9.05%的企業(89家)入庫為科技中小型企業,年度營收過億元企業層出不窮。同時,機器人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新材料普及應用,云計算與物聯網創新應用……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大賽集中登臺亮相,大賽項目成長持續帶動當地新經濟發展,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此外,項目成長仍需技術、資金、產業、人才等雙創服務支持,以促進科技創新及產業轉型發展。
《雙創帶動就業》篇章顯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促進了政府政策優勢、企業技術優勢以及高校人才優勢的有機融合,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力促進了雙創帶動就業。
自大賽舉辦以來,帶動就業效果逐步顯現,已形成了“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態勢,主要體現在:參賽項目成長釋放更多崗位需求;新項目、新業態創造一批全新崗位;“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項目和產業融合助推產業發展帶動就業等。
同時,大賽提供了企業發現人才的新窗口和學子就業的新平臺,并推動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加速形成,向全社會普及推廣了創業型就業新認知。
《引領教育》篇章顯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已走過七個年頭,成為中國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作為雙創教育改革的“領頭雁”,大賽推動高校緊密圍繞國家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業思維、創業就業能力,意義重大。
“互聯網+”大賽在第三屆增加國際賽道,在第四屆增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第五屆增加職教賽道和萌芽賽道,第七屆新增產業賽道,使大賽逐步滲入到基礎教育、區域發展、行業企業,讓各階段的青年創新創業生力軍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實踐中,創新創業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加精準著陸中國大地。
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第六屆“互聯網+”大賽評審規則,其中,“引領教育”成為新增的評審要點,大賽更加關注高校學生在比賽中的全面成長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更加關注高校對創新創業項目支持的力度,逐漸形成了“正向引領,輻射帶動,‘互聯網+’大賽與教育相得益彰;創新模式,建章立制,大賽助推高校教育新局面;搭建平臺,產教融合,打造教育-實踐-孵化新生態;立德樹人,全面提升,培養引領新時代高素質生力軍”的引領教育新格局。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