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不授權APP使用個人相關信息就無法使用或無法使用其全部服務、個人信息被售賣……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消費者享受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隱私泄露、個人信息被過度使用的事例近年來也比比皆是。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一部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該法律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概念和處理規則,對處理人臉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進行了規范,強調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禁止商家通過自動化決策“大數據殺熟”,還對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作出規范。此外,主張大型互聯網平臺應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制度體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消費者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消費者個人信息。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應保證消費者知情,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征得消費者本人同意。經營者不得采取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方式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向消費者推送商業信息。
同時,該法律也對過分收集用戶信息進行了明確規定。除了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所必需的個人信息,經營者不得以消費者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手機APP不得因用戶不同意提供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其基本功能。《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對互聯網平臺和數字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該法律明確界定了個人信息隱私內容所涵蓋的范圍,也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權屬權益,權屬明確之后,互聯網平臺在利用個人信息時,需要從用戶獲取授權,也將在使用、存儲過程中承擔更多的信息保護責任。總體上,《個人信息保護法》旨在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明確數字信息使用的權利邊界,讓權屬權益更加清晰,通過清晰的界定,掃清數字經濟前行的障礙。
盤和林認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生效將對以下幾個方面產生影響:在數據權屬方面,互聯網企業獲取個人信息權益時需要經過用戶授權,互聯網企業內部信息保護需要推進用戶知情權。在數據使用方面,需要數據脫敏;在數據安全防護措施,包括數據信息存儲軟硬件安全,數據傳輸安全方面,互聯網企業要設置信息保護部門和機制。此外,該法律將嚴打信息販賣,堵截非法信息跨境交易。(記者王小月)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