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發布用例手冊,展示了國際貿易結算、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十余個貨幣橋潛在應用場景;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搭建了貨幣橋測試平臺。
央行數字貨幣有批發型和零售型之分: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只面向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使用;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面向公眾使用,例如數字人民幣。
2021年11月3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活動期間,由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共同發起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發布用例手冊。手冊共展示了國際貿易結算、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十余個貨幣橋潛在應用場景,并概述了平臺的未來路線圖。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擔任該貨幣橋項目技術委員會主席,搭建了貨幣橋測試平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以及匯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交易所、泰國銀行業協會等共22家境內外金融機構及組織參與項目本期測試,交易涵蓋四個司法管轄域及11個行業場景,交易總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
一位知情人士評價,“項目進展的很快,短短幾個月,已經取得了多輪測試的進展。”
此次測試中,以跨境貿易結算的應用場景為例,以往反洗錢檢查是匯款銀行進行的關鍵檢查之一,銀行必須了解潛在的交易細節。這些細節可能需要補充信息,如銷售合同、發票和交貨證明。在完成所有必要的檢查后,通過不同中介機構清算系統的匯款交易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時間限制。中國銀行參與的“與數字貿易融資平臺的互操作性”案例,證實了在香港貿融平臺(eTradeConnect)和中國人民銀行貿易融資平臺(PBCTFP)兩個基于區塊鏈的平臺之間,如何通過央行數字貨幣橋提高跨境貿易結算的效率,從數日支付提高到近實時支付,同時降低成本。
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介紹,在跨境支付中,數字貨幣指有穩定價值、能有效履行貨幣基本職能(交易媒介、記賬單位和價值儲藏)的央行數字貨幣和全球穩定幣,而非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資產,后者主要是作為投機型資產存在。其中,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有望推動跨境金融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央行數字貨幣有批發型和零售型之分: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只面向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使用;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面向公眾使用,例如數字人民幣。相對于M0定位的零售型數字貨幣,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更能支持大額交易,將在跨境支付中發揮更大作用。但不同國家的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采取不同標準、技術和系統等,因此,如何互聯互通,進而支持跨境同步交收(PvP),是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用于跨境支付的核心問題。
從技術上看,不同國家的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一般使用不同的分布式賬本(DLT),跨境同步交收的核心問題是跨鏈。對此問題,實踐中嘗試了多種解決方案。
一種是較為主流的跨鏈技術是哈希時間鎖協議(HTLC)。代表項目有新加坡金管局Ubin項目與加拿大央行Jasper項目合作開展的同步跨境交收試驗、歐央行和日本央行合作Stella項目的跨境同步交收實驗等。該技術的去中心化程度較高,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靠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失效,且這一缺點迄今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此外,哈希時間鎖協議只能用于兩兩央行之間,可擴展性不高。不同央行系統之間的技術平臺、運行規則、參與方等各不相同,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在世界范圍內用哈希時間鎖協議搭建成百上千個互聯界面的可行性較低。
另一種技術是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概念來自香港金管局和泰國央行合作的Inthanon-LionRock項目,這種技術不涉及跨鏈操作,容易通過智能合約高效地實施跨境同步交收;并且拓展性好,能兼容不同的央行數字貨幣系統和設計,而且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能同時接入多家央行的系統。
前述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共同發起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就是貨幣橋項目中的代表。該項目是在2021年2月23日由上述機構宣布聯合發起,得到了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
據悉,全球另一個備受關注的貨幣橋研究項目,是由澳大利亞央行、馬來西亞央行、新加坡金管局和南非央行在2021年9月2日發起的Dunbar項目,該項目得到了國際清算銀行新加坡創新中心的支持。該項目最終結果,預計將于2022年初公布。而由不同技術合作伙伴合作開發的共享平臺原型,將在2021年11月舉行的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中展示。
(劉冉)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