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記者鄧小龍 通訊員金文杰)11月4日上午10時許,武漢大學信息學部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雙院院士”李德仁在無人駕駛牽引車、測圖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前一一介紹。年近82歲的李德仁聲音有力、思路清晰。
3日,由他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圍繞我國高分遙感系統“好用”和“用好”的目標,首創衛星遙感全球無地面控制高精度處理和數據挖掘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推動了我國衛星遙感測圖從有控制到無控制的行業智能化變革。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被親切地稱為“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其中,自主可控的天空地高分辨率遙感系統是“高分專項”的核心。
李德仁瞄準“高分專項”核心需求,主持參與其中。歷時15年,組建了百余人“國家隊”,先后完成體系論證、技術攻關、系統研制和重大應用,助力實現其“好用”和“用好”,滿足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大眾民生的需求。他舉例說,目前相關技術已應用于電力巡線。由攜帶多種傳感器的無人機代替人工巡線,既提高了巡線效率和準確度,又大大降低了人工巡線存在的人身安全隱患。此外,相關技術還被用于防災減災。以森林火災為例,從定位林火起火點,到將起火點坐標準確傳送到相關設備,總時間不到15秒,精度在5米左右。
該項目首創衛星遙感全球無地面控制高精度處理和數據挖掘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實現高精度天空地遙感系統核心裝備和技術自主可控。團隊研制的地形勘測車,曾在國慶70周年閱兵時亮相。
目前,我國國產衛星遙感影像自給率,已從過去的15%提高到85%以上,“高分專項”作出重要貢獻;首次實現境外1∶5萬無地面控制點測圖,推動了我國衛星遙感測圖從有控制到無控制的行業智能化變革。李德仁說:“過去我們解決了有沒有遙感的問題,現在我們要解決遙感好不好用、用不用得好的問題。”
站在珞珈三號民用立體測圖衛星的模型前,李德仁自豪地說:“我們有全世界同類最好的測繪遙感衛星。”他認為,科研人的三大目標是,將科研做在祖國大地上,切實解決國家需求,以及讓學科發展走在世界前列。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