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過多管齊下、社會共治的方式,不給商家和主播們帶貨售假任何空間,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直播電商售假行為。
丁家發
近年來,直播帶貨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越來越熱,每天直播時長動輒百萬小時以上,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然而,調查發現,直播帶貨話術多、“套路”多,直播觀看量和帶貨訂單量存在不少“水分”。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規范直播帶貨行業秩序、加強行業自律,讓消費者在直播平臺能放心購物。(據11月19日新華社報道)
直播平臺的興起讓直播電商迎來井噴式發展,成為電商行業的時代潮流。然而,直播電商魚龍混雜,大小網絡主播們在直播帶貨中頻頻出現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等問題,不僅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也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在促銷旺季,直播電商推銷假貨的行為更需要警惕。
直播電商售假行為之所以頻頻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處罰力度偏輕,因售假被罰款的金額相比售假帶來的高額收入或許僅是九牛一毛,難以起到足夠的懲戒震懾作用;另一方面,直播電商售假行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查處起來相對困難,在僥幸心理的作用下,商家和主播們不惜鋌而走險。
規范直播電商行為要法律先行,現行的《民法典》《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對售假、虛假宣傳等行為有相應的規定。去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知,就《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 (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規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贊量、交易量等。
在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對直播電商售假、虛假宣傳等行為也要多管齊下進行打擊。監管部門和直播平臺必須履行監管的職責,對售假行為進行監管和整治,建立全方位的監控機制,對發現售假行為的,立即關停直播,并進行嚴厲的罰款等行政處罰;對屢教不改的,注銷直播賬號;對涉嫌違法甚至犯罪的,固定證據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
行業組織也要發揮社會共治參與者的作用,例如,中國廣告協會制定了《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并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通過行業自律的方式,重點規范直播帶貨行業刷單、虛假宣傳等情況。中國消費者協會多次點名直播帶貨知名主播的不當營銷行為,提醒消費者避開常見的直播帶貨售假陷阱。
消費者在參與直播電商購物時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貪圖便宜,如果遭遇欺詐買到假貨,要敢于舉報、維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只有通過多管齊下、社會共治的方式,不給商家和主播們任何售假空間,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直播電商售假行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