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戲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登陸火星,第一批踴躍前往的一定是“炒房團”。這個“規律”不僅在現實宇宙當中適用,在元宇宙中也適用。
自從Facebook改名為Meta——也就是元宇宙當中的“元”——之后,元宇宙這個概念就開始火熱起來。隨之而來的,是虛擬世界里的房地產交易在近期屢創價格新高。
秉持著現實世界的邏輯,作為現實世界的剛需,“住”也延續到了元宇宙世界。今年11月,元宇宙“房產”交易出現一次爆發。有統計顯示,在11月22日到28日的一周內,四個最主要的元宇宙房地產交易平臺的總交易額就接近1.06億美元。近日,在虛擬現實平臺“沙盒”上,一塊由程序代碼敲出來的數字土地賣出了430萬美元的天價,約合人民幣2740萬元,價格已經趕超現實世界里很多大城市的實際住房價格了。
看到這個新聞,我不由得想起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之一: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據悉,“元宇宙”一詞最早出現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中。書中,人們通過特殊設備,以“虛擬分身”的方式住進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這一概念場景被作者稱為“元宇宙”。
看起來,這像是“第二人生”一類的沉浸式游戲。然而具體什么是“元宇宙”,到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但模糊的概念并不妨礙資本的熱捧,在一些人看來,恰恰是因為模糊才意味著無限可能。
據了解,所謂元宇宙“房產”,其實就是元宇宙中的一部分虛擬空間。而在擁有這些虛擬空間或者說元宇宙“房產”后,你可以對它進行建設、裝修,可以開設商場,可以用作博物館展示虛擬藏品,當然也可以直接出租。
這樣一連串由數字代碼組成的虛擬世界,真的這么值錢嗎?這個問題在行為經濟學中有個很好的解釋。行為經濟學將效用分成兩個部分:使用效用和心理效用。前者是客觀的,而后者則是主觀的。只要消費者個人認為一件商品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那它對消費者便是有價值的。
這種行為心理用通俗一點的詞來解釋,就是投機。投機的標志之一,就是參與其中的人認為價格永不下跌,不然這場投機游戲就沒有辦法持續。對于一個在現實世界中使用效用幾乎為零的虛擬產品來說,只有不斷推高其心理效用,才有可能維持高價。要想實現這個目的,除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對于虛擬世界的虛擬產品,由于欠缺現實世界的使用效用,其心理效用能維持多久,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如參與人群的信息掌握程度,進入的門檻,監管政策等。也就是說,現階段,元宇宙概念其實是一個風險極大的行業,存在著很多未知數,對于抗風險能力極差的普通小白用戶而言,最好別頭腦發熱,盲目投入這樣的“金融游戲”。
柯錦雄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