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發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25%左右,創新力強、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現代化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外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大數據產業是以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的關鍵支撐,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日益呈現出高成長高融合的特征。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大數據產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邁進的關鍵時期,大數據產業也步入了集成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唯有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堅定不移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充分發揮大數據產業的引擎作用,以大數據產業的先發優勢帶動千行百業整體提升,方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須加快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是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導向。可以說,誰率先在發揮數據要素價值上取得領先,誰就牽住了發展數字經濟的“牛鼻子”。我國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要素價值釋放,已成為全球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最為活躍、最具潛力、環境最好的國家之一。《規劃》提出建立數據要素價值體系,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提升數據要素配置作用,正是為了更好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須大力提升融合創新能力。如今,大數據產業正在步入集成創新和泛在賦能的新階段。大數據與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融合,重塑技術架構、產業形態和服務模式,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創新——技術融合、產業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要緊扣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發揮我國作為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優勢,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彌補第一、二產業與大數據融合不足的短板。要堅持大數據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數據資源共享,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加快數字社會建設。
須積極培養全社會數據思維。盡管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數據應用場景也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但全社會對大數據的認識仍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據價值的充分釋放,制約了大數據產業的融合發展。所以,要借助數據驅動創新、數字經濟拓展“下沉市場”的機遇,在全社會樹立起自覺、合法、有效利用大數據的意識,不斷提升千行百業“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的乘數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新動能。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