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日前召開的環球時報年會上,與會專家和企業家表示,在即將到來的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源頭技術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我們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領域持續打造世界領先新引擎,用更少的人工標記實現更多的智能語音識別。”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新增語種的識別,原先需要10000小時人工標記,如今只需要100小時。
令她感到自豪的是,最新測試結果顯示,科大訊飛已實現35個語種的智能識別,涉及到人類交流85%以上的場合。“中國技術已經超過谷歌,是全世界最領先的,這方面我國已經占據主動,從而確保在即將到來的冬奧會上實現各國語言無障礙速記。”
杜蘭對于當下炙手可熱的“元宇宙”也發表看法,她認為,要實現中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首先應防止這種技術片面服務于虛擬經濟。因為無論是虛擬現實還是人工智能,都是從整個真實世界需求產生并且為真實世界服務的,人工智能科技的核心任務,還是要服務于產業互聯網,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讓整個現實世界更美好。
須防止底層技術被卡脖子
“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已經到來。”與會專家普遍認為。
特別是,當前已進入到人工智能應用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開放場景,從而使技術應用更加落地,才能在包括未來智能芯片生態和開發框架生態的協同與融合發展上,成為補強基礎生態的關鍵方向。
這是與技術成本快速下降分不開的。未來傳統企業會大量使用各種新技術,使用以后會省更多錢,擴大更多收入,而且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使用過程每一步都看得見摸得著。
她同時強調,要防止算法訓練、模型開發等底層技術被卡脖子,對底層技術框架的自主性,應予以更多投入和關注,不要像芯片一樣被卡了脖子才重視起來。
要防止源頭技術創新失去動力,對已掌握源頭技術的企業,應予以更多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時應嘗試多元化評價標準,整個社會應該營造出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拒絕平庸的創新環境。
加速釋放“人才紅利”
“隨著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到來,人工智能對于就業、增加值的創造、提升勞動力素質都具有顯著意義,因而更應加大對勞動者在該領域的培訓。”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
大規模應用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技術應用成本將快速下降。以紡織業的智能質檢技術為例,以前國內工廠購買國外的技術成本在10萬元左右,現在自主研發的技術能夠將成本降低到中小企業每年1800元,大型企業每年1萬多元,大大降低了技術的使用門檻。對傳統企業來說,使用人工智能以后能省多少錢,擴大多少收入,每一步都看得見、摸得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用人工智能來點亮,現在是好時機。
而在杜蘭看來,人類社會正在迎來人、機、物萬物互聯的時代,語音交互將是核心入口,在這方面可以說我國已經占據了主動。
近年來,開發者數量大大增加。從2010年到2020年,科大訊飛通過建設人工智能的開放平臺,聚集了175萬開發者團隊。截至10月24日,已新增多達108萬實名認證的團隊。同時,新增的應用與實體經濟結合更緊密,60%是工業領域的應用。從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蓬勃發展,可以清晰地感受到AI像水和電一樣成為剛需的時代正在到來。
她表示,人工智能還將是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天然的資源均衡價值屬性,比如通過“AI+教育”,可以讓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通過“AI+醫療”,“智醫助理”系統可以根據病歷內容給出自己的診斷結果和處置建議。
華夏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當前,傳統的“人口紅利”已逐漸被“人才紅利”所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不斷加大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深度,拓寬其應用廣度,使其在中國落地生根,在各種場景下充分利用起來,才會推動國家GDP可持續發展,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實現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