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90后女孩寫給小程序內測志愿者的感謝信引起討論。寫信的女孩名叫麗亞,今年8月,她和其他6名年輕人聚到一起,打造了一個教老年長輩們玩智能手機的小程序。她創建了一個名為“教爸媽玩手機”的網絡小組,沒想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8000多人加入小組,另外有300名網友成了小程序內測的志愿者。
“他們幫忙把小程序轉發到家長群,讓家長們使用,并主動反饋長輩們的意見,特別感謝他們,我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希望長輩們能邁過年齡的障礙,融入智能時代。”麗亞說。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孫慶云 圖片視頻/受訪者提供
一個人的難題
教爸媽用智能手機
她尷尬了……
2017年以前,河南女孩麗亞從沒覺得父母不會用智能手機是個問題。直到那年夏天,父親生了一場大病,住院許久。當時她在外地讀書,暑期留校實習,雖然她每周都會給家里打幾通電話,但父母并沒有把生病的事情告訴女兒。等到她實習結束回到老家,母親才告訴她父親得的是腦動脈瘤,已經住院一個多月了。
得知父親生病的麗亞在病房里哭個不停,“感覺自己太不孝順了。”這件事之后,麗亞為爸媽換掉了老式手機,將每周的電話改為視頻通話。外出的日子沒辦法陪伴家人,她決定用智能手機來加強和父母的交流。
此前她曾向父母提過換手機的事,都被他們以“用起來太復雜”為由拒絕。麗亞父母都是農村人,50歲出頭,都不太愿意學習新事物。這次兩人拗不過女兒,才接受了智能手機。
幾個月后,麗亞寒假回家,發現父親微信里的好友,還是當初自己幫他加的那幾個人,他也只會打視頻電話這一個功能。
2020年年初,疫情期間,麗亞隔離在家辦公,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父母了。這期間她發現父母面對智能手機的窘迫,每日出行需要電子健康碼,他們都不知道怎么用手機調出,“教會他們如何操作后,換個功能,他們又不會使用了。”
麗亞說,她突然意識到,讓長輩們學會用手機不該是需要一點教一點,而應該是讓長輩們有自學的興趣,“我希望我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可以熟練地操作智能手機,這樣生活就會方便很多。”
7個人聚首
組成“教爸媽玩手機”小組
他們開始玩真的
“我們常說長輩們要邁過年齡的障礙,可如何邁過呢?”麗亞在網絡發布過許多帖子,和其他年輕人一起討論這道難題的破解方式。她也會和朋友、同事聊起教長輩使用手機遇到的困難,發現大家似乎都有這方面的困擾。
今年8月,麗亞遇到和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來自江蘇的葉子銘、來自湖北的李海震等6人。經過一番思考,他們各自辭去工作聚到一起,計劃開發一個教長輩們玩智能手機的小程序。
10月中旬,麗亞在網絡上創建“教爸媽玩手機”小組,想通過這個網絡小組尋找跟她一樣,為了教會長輩用手機而想盡辦法的年輕人。僅用一個月的時間,“教爸媽玩手機”小組吸引了6000名組員加入,目前,小組成員已經發展到8000多人。她看過小組里的許多帖子,有網友分享了教77歲不識字、耳背的奶奶使用智能機的經歷;也有網友說,自己的父親是工科博導,搞研究會用專業軟件,卻學不會用智能手機 ……
7人團隊之一的李海震有5年以上互聯網產品運營經驗,是團隊的主心骨,在接受采訪時,他提到周圍朋友對他們想法的評價,“我互聯網圈的朋友都說教老年人玩手機存在特別多的困難,但我們還是決定去探索一下。”
八千多人聚力
2000手機教程,百余常用軟件
讓爸媽更會用手機
這次創業并不只是7個人的并肩奮斗,背后還有300個為小程序內測版本服務的志愿者,以及8000多個小組成員。
“我們后臺的2000個手機教程,100多個常用軟件的使用方法,全部是在志愿者們的幫助下完成的,包括怎么下載微信、如何注冊登錄鐵路12306等。”麗亞說,志愿者們還會幫忙把小程序轉發到家長群,反饋長輩們的意見。為了表達對這些志愿者的感謝,她寫下一封感謝信,她寫道:“讓年輕人與老年人互相合作,攜手跨越數字鴻溝,正是我們的初心。”
00后江西女孩楊慧是一名大四學生,在網上看到征集帖后,主動報名成為內測志愿者,“感覺很有意義,把互聯網時代容易被忽略的老年人當成主要受眾。我不想他們被時代落下,所以去當了志愿者,看看自己能不能幫上什么忙。”
打開小程序,會有一個小機器人般的聲音來提醒操作,這是根據志愿者建議添加的功能。團隊產品經理葉子銘說,語音教學給老年人帶來更親切的使用感受,就像孩子們陪在身邊,教他們用手機一樣。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網友分享了他奶奶的故事,“由于手機沒聯網,這位奶奶找不出健康碼,嚇得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里將近7天,到志愿者找上門,才知道怎么回事兒。”
在葉子銘看來,小程序的開發是一個不斷推翻自己想法的過程,8000多個小組成員的存在幫他們分擔了這份工作,“憑幾個人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我們自以為很了解老年人,真到設計這款產品時,才發現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比如有老年長輩會因為沒勾選‘用戶協議’,進不了APP,以為是手機壞掉了。”
用熱情點燃熱情
不斷探索,
讓長輩融入智能時代
葉子銘面對長輩用手機的窘境經常是心疼又無奈,“我媽原來是一個非常時髦的人,從小到大,任何新鮮的事情,她都是第一個知道,但剛開始用智能手機時,她連手機卡都不會換。”她不愿意向兒子求助,以至于有段時間差點失聯。“智能手機的設計可能一開始就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間接導致了現在的尷尬狀況。”
即將年滿60歲的黃資泰臨近退休。2013年,他把自己的老式手機替換成智能手機,他還特意買了兩部,一部拿來用,一部不插電話卡用來研究操作方法。他把智能手機看成一種陪伴的媒介,“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減少了老年人的孤獨感。”
但在操作上黃資泰仍會遇到一些問題,那么多功能,總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求教子女。初體驗小程序后,黃資泰談了自己的想法:“起點和初心都很好,老年人與智能社會接軌,離不開年輕人的支持。”記者詢問了數十位小程序的內測志愿者,他們中有人稱長輩通過小程序學會了很多軟件的操作,但也有人說沒多大用,“不在家人身邊,沒法反饋,還是不怎么會用。”
李海震是七人團隊中唯一的80后,也是團隊中年齡最長的,他認為,一個產品當然沒辦法完全消除老一輩和智能手機之間的壁壘,但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作為年輕一輩,我們并非只是希望老年人學會用手機,更想讓他們保持學習的熱情,邁過年齡的障礙,融入智能時代。”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