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近來,元宇宙概念持續升溫,Roblox、臉書、微軟、騰訊、商湯等科技公司紛紛加速元宇宙基礎設施建設。其實在“元宇宙”這個新概念誕生之前,人類在科學、科幻領域對此早有探索。
早在30年前,錢學森先生給汪成為院士的信中,便將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定義為“靈境”,“(靈境技術)能大大擴展人腦的知覺,使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歷史時代要開始了!”“靈境技術是繼計算機技術革命之后的又一項技術革命。它將引發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變革,一定是人類歷史中的大事。”
2016年,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不能共存的節日》提出了人類走向宇宙和龜縮虛擬空間的哲學命題。
在筆者看來,元宇宙更應該定義為“實體空間的搜索引擎”,它不是“數字奶嘴”,而是新一代生產力的載體。更進一步說,元宇宙的技術來自于產業創新創造,元宇宙的發展也一定會反哺實體產業。它以數字技術為基石,帶來人機之間的自然交互,帶來沉浸式視聽、觸覺、氣味的體驗升級,為提升產業生產效率服務。
數字技術是推動“雙融合”的大引擎
無數字技術,便難談產業元宇宙。數字技術是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雙融合”的大引擎。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例,其既能成為推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發展的基礎設施,又能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型生產力,是典型的“跨圈生產力”。
其他的跨圈型技術,比如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實時三維技術(Real-Time 3D),正在突破影視、游戲、社交媒體的邊界,在汽車制造、交通運輸、建筑設計、城市治理、醫療健康等實體產業落地生根。
伴隨數字經濟滲透率在服務業(40.7%)、工業(21%)、農業(8.9%)的快速提升,實體產業將完成“數字孿生”(數字化)、“數字交互”(網絡化)、“數字智能”(智能化)的三步走。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雙融合的體系內,產業元宇宙與消費元宇宙是“一體兩面”。如果說消費元宇宙追求大眾客戶的極致體驗,產業元宇宙則追求極致效率與成本。前者通過VR、AR等仿真技術來實現更“真實”的消費者服務環境與沉浸式體驗,后者則通過數字孿生、工業智能技術實現產業流程再造與產業能效持續提升。
從設計到消費,一個產品基于元宇宙基礎設施,能夠同步推進數據融合、指標融合、知識融合、決策融合,充分發揮線上數字科研、數字實驗的實景設計、敏捷迭代、低成本試錯、知識圖譜、自主演進六大優勢,通過線下標桿試點形成價值閉環。這成為每一家企業登陸產業元宇宙“新大陸”的戰略必修課。當然,這一次產業革命也必然帶來組織流程、管理制度的全面升級。
科技創新持續發力,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產業元宇宙紛至沓來
元宇宙部分技術誕生于娛樂產業,但成長于實體產業。放眼全球,各國積極發揮創新科技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各種產業元宇宙紛至沓來。
首先是“地球元宇宙”。歐盟于2020年提出“目的地地球”計劃,該計劃目標是在2030年,利用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數據分析預測等領先技術,建立起覆蓋海洋、陸地、大氣、生物等廣泛對象的高精度地球數字模型,通過對地球自然系統進行高精度動態模擬,提高對風暴、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與自然災害的預測與應對能力,實時持續監測地球健康狀況,支持歐盟能源環境政策制定與實施,為各行各業提供地球級公共服務。
其次是“工業元宇宙”。英偉達發布的一款企業設計協作和模擬平臺,為全球400多家客戶提供專業服務,可讓員工在任何地方自由協作。寶馬集團模擬仿真了全球31家工廠,使全球員工都能在同一個虛擬環境中設計規劃新車。英國建筑設計公司遍布全球14個國家的分公司員工,能夠在同一個虛擬環境中無縫協同設計建筑方案。商湯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軟件平臺,實現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接,支持超過4.5億部智能終端,能夠實現工廠、產線的空間數字化、數據結構化、工作流程自動化。
最后是“城市元宇宙”。目前,全球多個城市制定了有關元宇宙的發展戰略。韓國首爾市長吳世勛提出了《元宇宙首爾五年計劃》:在2022年實現5G信號全覆蓋;從2022至2026年,在首爾分步開發出虛擬環境的“市長室”“120中心”“智能工作平臺”“首爾觀光游”“首爾創業營”“首爾開放城市大學”等公共服務場景,打造“一個共存的城市、全球領導者、安全的城市和未來的情感城市”。
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有8個城市與地區政府提出構建元宇宙,包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蘇州、南京、青島、張家界,覆蓋文旅、街道治理、城市服務等領域。例如,城市中基于AI+MR技術的虛擬運動場館,能夠精準穩定識別運動員肢體、關節動作,或通過AI數字人教練指導家庭用戶科學健身。
(作者為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