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月7日電(孫秋霞)近年來,“銀發一族”網民占比顯著增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5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為28.0%,較2020年6月增長5.2個百分點。
當越來越多的“銀發”老人群體陸續“觸網”,科技如何適老成為焦點話題。日前,在2022微信公開課PRO舉辦的“科技適老與未成年人保護圓桌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互聯網時代的“科技適老”問題不能一刀切,應尊重老年人的異質性,為其做技術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表示,關懷老年人需要打破“老年人不擅長玩手機,不適合網絡時代”的刻板印象,不要總把老年人當弱者,要幫助老年人消除對互聯網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學習互聯網知識,融入數字生活的潛能。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如南認為,互聯網產品應該加強對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內容的治理,比如養生、保健相關內容,也應該加強對針對老年人的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除此之外,最好能有線上線下聯動的關懷項目或模式。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指出,老年人是個很復雜的群體,要尊重老年人的異質性,互聯網產品也應該為不同的老年群體提供漸進式、遞進式的服務。比如,幫助已經進入數字化生活的老年人進一步融入數字文化,幫助還沒有完全融入的老年人掌握更多數字技能,對于不愿意融入的老年人提供非數字化的關懷,“讓他們以自己熟悉、舒適的方式,安然地老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卜衛則談到信息社會的包容性發展,在技術包容性方面,她指出,采用替代技術包容對信息通訊技術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殘障人群、視力減退或觸摸屏不適的老年人、不識字人群,要為這些人群做技術創新等,使他們能使用新技術擴展自己的生活。
在社會心理包容方面,卜衛認為,對是否使用最新技術的人群不做“先進”或“落后”的價值判斷,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生活情況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要使用的技術手段,否則,發展的信息主義會帶來大規模的社會排斥。(完)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