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多數消費者來說,早已習慣各種進出都要刷臉、監控攝像頭滿街遍布。地鐵安檢人臉識別引起的議論,不過是人臉焦慮的一次外顯。目前,社會各界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如何補救才是當務之急。
如何補救?最主要的就是“堵”——堵住繼續違法過度收集人臉信息的行為。但遺憾的是,如何堵尚未形成政策、法律氣候,各種“搭最后一班車”的瘋狂仍在上演。以筆者的親身經歷為例,此前經過西安北站,出站時按防疫要求驗證行程碼和健康碼,但被告知必須下載指定APP。下載后,從身份證到人臉信息都進行了全面采集,熙熙攘攘的出站人群全部擁堵在出站口。出站后在站廳內搭地鐵,所有的程序再來一遍。
這只是人臉識別濫用的一個縮影。一位專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在大城市,一個人每天差不多要被人臉識別500次,這其中絕大部分是不知不覺的,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并不為過。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臉識別的精確度逐步提高,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進行移花接木的違法犯罪活動愈發猖獗。與此相關的犯罪也已經取代傳統犯罪,成為上升最快的刑事案件種類,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在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如火如荼的這幾年,不少人對人臉識別等敏感生物隱私信息權不斷讓渡。在此背景下,各種公司、部門,出于各自的目的紛紛設置人臉識別機器,為了商業利益等目的進行的采集更加密集。正因如此,更應該加大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畢竟不少公眾還抱著“我不是壞人不怕人臉識別”“大家都刷應該沒啥事吧”的念頭,這就更需要用專門立法的方式,對受眾面極其廣泛的群體進行保護。
在有效的法律保護體系形成之前,應該更加審慎地許可人臉信息采集行為,不能再讓別有用心的人打擦邊球了。
對于大眾來說,雖然“丟臉”已成事實,但仍可以對濫用采集的行為說“不”,因為個人信息已經是一種數據資產。另外,如專家所說,你讓渡隱私權,不一定能換來安全和便利,說不定會后患無窮。
讓我們共同期待用法律、政策、科技倫理、輿論等各種手段,將人臉識別統轄在“紅線”內,合理使用、造福群眾。 (夏冰)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