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其相關產業鏈上催生了眾多的新興職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思路。其中,很多應屆畢業生積極投身于“帶貨主播”的行列。鑒于不少“帶貨主播”曾發生的“翻車”事件,社會普遍對這一職業的接受程度不高。因此,不少家長難免認為孩子成為“帶貨主播”是不務正業。
五花八門的新興行業走入市場,自然需要給大眾一個適應和了解的過程。公眾對行業一知半解,本無可厚非,不過一些學校和家長因為不甚了解又或是因為一些個別案例而對某些行業產生偏見,將其定義為“不正之業”,實在不利于對畢業生就業方向的引導。
“帶貨主播”之所以能受到不少青年群體青睞,一方面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種不受時空因素約束和限制的互聯網新興職業,迎合了他們向往自由職業的擇業取向。另一方面,不少青年群體受一些頭部主播變現效果的影響,在所謂高回報的利益吸引下,想要復刻一些“帶貨主播”的成功路徑。
客觀來講,成為一名“帶貨主播”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首先高超的口才能力是“帶貨主播”的支撐基礎。不少有過“帶貨”經歷的主播表示,“帶貨主播”為了達到銷售業績,除了在直播過程中做到出鏡不怯場、不冷場,還要對所售產品有所了解,以便及時回答觀眾對于產品內容和質量提出的問題。此外,“帶貨主播”還需要打造獨特的鮮明形象。面對行業中層出不窮的競爭對手,想要維系顧客留存、增強粉絲黏性,需要“帶貨主播”樹立良好的形象口碑,并根據顧客的消費痛點進行產品遴選。這些都不是個人所能實現的,一些知名“帶貨主播”的背后,往往都有專業的運營團隊。如果只是一味地復刻模仿,也許能有一時之利,但往往不是長久之計。
2020年,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宣布,在“互聯網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帶貨主播”從此成為正式工種。隨著帶貨直播行業的市場監管升級,也推動了更多“帶貨主播”朝著專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由此可見,在畢業生就業的行業選擇上,學校、家長和學生都不應受所謂的“職業歧視鏈”的干擾。就業行業沒有高下之分,做精做專才能實現職業生命周期的長效發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何種職業,都離不開深入了解職業內容,認真鉆研、勇于嘗試,才能有所發展。 (劉碩)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