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調研發現,合肥有一家叫助力科技的公司,專注于為企業提供數字化改造,業務做得風生水起,所服務的企業已不止一家成為工信部的試點示范。這家公司成功的原因,筆者認為一個關鍵的要素是,將云平臺企業與制造企業之間的黏合服務做到了最優。該公司借助于某大型云平臺之上的工業軟件,創造性地為制造企業量身定制數字化解決方案(并獲得專利),在幫助制造企業和云平臺企業都取得客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創造了自身的價值,并成為云平臺企業和制造企業不可或缺的第三方企業。
平臺是工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今天只要提及工業互聯網,大家就紛紛著眼于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有技術型、行業型、區域型,更有“雙跨型”等,不一而足。但當前有一個現象應該引起業內足夠的重視,即云平臺重建設而輕服務,企業想當然地以為,云平臺建好了,用戶自己就上云來了,守株待兔。其后果就是,只有云平臺的形象工程,沒有實際的經濟效益。目前共享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真正能賺錢的不多,經濟效益堪憂,可持續性黯淡。
怎樣改變這樣的窘境?高度重視平臺服務是關鍵。我們不妨把工業互聯網的大平臺比作是航空母艦,要讓航空母艦發揮好作戰能力,其上的艦載機就非常關鍵。而助力公司如同這些艦載機一樣,是去幫助用戶具體做數字化改造的服務公司。總體來說,一個缺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實際上還不能稱為航空母艦,只能稱之為一艘大船。同樣,一個缺乏密接數字化具體服務的云平臺,也不是完整意義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只是一個軟件倉庫而已。
那么,“平臺+服務”,這條路該怎么走?有兩條路徑。其一,平臺企業兼做企業服務,從平臺建設到企業具體服務,一竿子插到底,做集成化服務。比如,工信部的試點示范企業合肥容知日新公司就是這么做的,它們建設了容知云,幫助企業的大型設備裝傳感器,幫助傳輸數據、分析數據,最終提供決策,實行的是一條龍服務。它們的企業云服務做得很完整,用戶很信賴,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公司去年已成功上市。
其二,平臺的資源供給與借助平臺開展實際數字化服務解耦,分開來做。這就要求平臺公司注重體系化和生態化建設,找到一批像助力公司一樣的做平臺延伸化服務的公司。正是這些延伸化服務公司決定了平臺實際價值的最終形成。助力公司做了一個比喻,云平臺就是提供“建材”的,而自己就是運用這些“建材”的“裝潢隊”,具體靠自己的“手藝”和“貼心服務”吃飯,比喻得很形象。
雖說“平臺+服務”有兩條路徑可走。但是,像容知日新公司這樣做集成化服務的路徑更多地適用于技術級平臺。受公司人員的限制,其規模擴張速度有限,更多的走的是一條“專精特新”的路子。而要實現大型云平臺的廣滲透性、高價值性,還要在專業平臺服務公司的融合上做文章。
那么,這篇文章該怎么做?將云平臺的供給側、需求側,以及云平臺的中間服務側看作為命運共同體,營造平臺生態,改善平臺生態,此路是也。
安徽近期創辦的“皖企登云你我他”沙龍活動就是為了打造這樣一個生態,所做的一次具體實踐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皖企登云你我他”中的“你我他”,分別代表云平臺的供給側企業、云平臺的需求側企業和云平臺的中間服務側企業。“你我他”放在一起,寓意只有這三方角色充分融合,才能更好地促成一個完整的數字化應用。沙龍目前已舉辦3期,網絡關注量達到了62萬人次,說明企業對數字化是十分渴求的,只是相當一部分企業困在了不知上哪朵云平臺、不知道怎么上云、更不知道云資源怎樣與具體業務結合以實現真正價值。這其中,中間側企業非常關鍵。
安徽在鼓勵中小企業紛紛上云的“皖企登云”工程中,特意策劃了“伴云計劃”,就是要集聚一批中間側服務公司,去“陪伴”具體的制造業企業登云、用云,創造出更好的數字化價值。可以說,中間服務側企業大有可為。
(作者系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