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胡立彪
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近期監測發現多起利用山寨App進行詐騙的事件。詐騙分子仿冒京東金融、360借條等平臺推出許多“李鬼”式App,以相似標志和產品介紹以假亂真,誘導網民訪問下載,進而實施詐騙。從披露的數據看,這類詐騙并非個案,而是具有普遍性。今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排查打擊山寨App多達4.2萬個。
事實上,通過山寨App獲利,不只投資金融詐騙這一種類型。此前有媒體報道,淘寶、拼多多、閑魚等購物App均曾被大量山寨仿冒,網上禁售彩票卻有“李鬼”App偷偷上架,還有一些充斥貸款小廣告的高仿“交管12123”App、“公積金”App等,讓人防不勝防。
監管部門在打擊整治山寨App的時候,發現其背后有一條仿冒App制作、運營、推廣的完整地下灰色產業鏈。深圳警方曾打掉一個系列網貸詐騙技術支撐團伙,從中核實涉及全國多個省份的貸款詐騙案件2000余起。據警方通報,詐騙技術人員創建一個山寨App非常容易,創建內容包括服務器、源代碼、域名、服務商、內嵌的客服系統、短信通道等。其中服務器、服務商等都可以在網上租賃,然后再從網上找到一些“網友”為這些App進行包裝、加工。山寨App常常以更換App圖標小部分底色、更改字體或字體顏色等方式掩人耳目,或者在原有圖標上添加幾個字,大圖標幾乎一致。山寨App常常利用刷下載量和評論的方法來提高被推薦的幾率。
由于目前許多應用商店存在管理漏洞,審核不是很嚴格,山寨App過審上架并不是一件難事。據悉,應用市場上架的App一般有機器審核和人工審核兩個步驟。機器審核除了進行病毒和兼容性測試,大多只對App內容、Logo等的相似度進行對照分析,上架前做代碼混淆,上架后更新一下即可;人工審核只是審查賬號、公司照片、法人信息等資料的真實性,而對App名稱、圖標、宣傳語等內容是否存在模仿,大都不怎么管。
也有一些應用市場管理較規范,比如以保護用戶隱私著稱的蘋果應用系統,山寨App很難進入。不過,一些不法分子可以越過應用商店,采用其他方法誘導用戶下載安裝山寨App。常見的套路是通過分發平臺生成二維碼或下載鏈接,采取定向投遞等方式,通過短信、社交工具等向目標人群發送二維碼或下載鏈接,誘騙用戶下載安裝。另外,不法分子還通過綜合運用下載鏈接多次跳轉、域名隨機變化、泛域名解析等多種技術手段規避檢測,當某個山寨App下載鏈接被處置后,立即生成新的傳播鏈接。這些“魔高一尺”的手段增加了治理的難度。
當然,山寨App屢禁不止,除了發布和下載App的軟件服務提供平臺審核不夠嚴格,山寨App制作推送手段隱蔽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App應用市場標準規范不健全,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違法行為得不到應有懲處,違法成本較低。由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委托成立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曾撰文指出,界定什么是“高仿/山寨”App一直是個難題。不管是從名稱、功能、圖標等角度,還是從商標、產權等角度,衡量App的相似度都存在不少問題,缺乏統一的標準。目前,雖然應用商店會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監管要求對App進行審核和管理,但出于市場競爭考慮,為了吸引更多App進入自家應用商店,有時會有意放松審核。
由此可見,治理山寨App亂象,當務之急是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常態化監督管理機制。有學者建議,應首先確立判斷“高仿/山寨”App的標準,同時明確審核主體、審核流程,確保審核公正性。應用市場平臺應當承擔審查義務,加強審核,如對App進行實名登記,并嚴格監管;正版官方App應加強監測,一旦發現山寨App或網頁等立即舉報。在此基礎上,平臺和App開發商、應用商應加強溝通,并與市場監管等部門配合,推動應用市場開展基于牌照或許可的App管理機制。沒有牌照或許可的一律下架,有牌照和許可的也要檢查App業務是否超出經營許可范圍。廣大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審慎分辨App真假,發現問題主動向有關部門舉報。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