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東等企業的推動下,電商大促帶來的消費價值早已不再只是單純的交易,它正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產業鏈上的企業之間構建一種新型關系,并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消費與產業“雙增長”
(資料圖)
在極致性價比、海量品質好物及全鏈路服務保障下,今年的京東11.11迎來了高潮:開場僅1分鐘,Apple成交額即破10億元,營養保健品牌Swisse、湯臣倍健銷量均突破10萬件;開場5分鐘,超高性價比家電商品售出超百萬件;開場10分鐘,XR眼鏡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倍,SK-II、雅詩蘭黛、科顏氏、歐萊雅、歐舒丹等87個知名美妝國際品牌同比增長超200%;汽車輪胎品類服務訂單量增長188%。
消費熱情全面釋放的另一面,則是海量品牌和商家收獲的大幅增長。
在11月10日晚8點開啟的京東11.11“巔峰28小時”活動中,開場10分鐘,包括各地的產業帶工廠的品牌商家,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品質好貨都出現了銷量激增現象。
數據顯示,今年京東11.11期間,不少工廠好貨備受青睞,河北清河羊絨產業帶與福建石獅服飾產業帶的整體成交額均同比增長超110%;近10個美妝產業帶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200%;來自廣東順德小家電產業帶的商用飲水機成交額同比增長4.7倍,廣東中山燈具產業帶的商用吸頂燈成交額同比增長141%。
而在京東的自有品牌中,惠尋的家具、家清紙品和家紡品類最為熱銷。其中,南康家具產業帶主打的環保椰棕床墊,比今年“618”增長超11倍;川渝母嬰產業帶主打的親膚拉拉褲,比今年“618”增長超過了280%。
蓬勃的消費熱情下,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特產品也在加速從田間地頭涌向消費者的餐桌,讓廣大農戶在晚秋時節得到最溫暖的收獲。
據介紹,今年京東11.11期間,有近萬種農產品成交額超過10萬元;近三成糧油、茶葉等初加工農產品實現了超100%增長,在成交額最高的100件商品中,有一半以上是新品種。
目前,京東在售農產品覆蓋了2000多個地標產業帶,上線國家地標產品SKU(庫存量單位)超過12萬個,20多個地標產業帶的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超100%,500多個農特館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其中,貴州修文獼猴桃產業帶成交額同比增長173%;宿遷霸王蟹成交額同比增長超8倍;新疆天萊香牛肉同比增長超5倍,云南小粒咖啡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5倍。
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劉暉表示,與往年相比,拒絕浪費、理性健康消費的理念正在興起,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成為今年京東11.11的主旋律。
前不久發布的《京東11.11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當下消費趨向于更加理性健康,綠色減碳正在引領消費升級,而文化自信也帶動了國潮消費的興起,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商品或服務中提供的“情緒價值”;新品仍舊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動力;集成了更廣泛的線上線下渠道、資源和能力的“全渠道”模式,則提升了整個零售產業的融合價值。
因此,劉暉認為,現在的京東11.11,消費的價值早已不是單純的交易,它正在通過創造時間價值、綠色價值、文化價值、情緒價值、探索價值等形式,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產業鏈上的企業之間構建一種新關系,使之產生更緊密的連接,以滿足更豐富的需求。
用“實在”驅動產業正循環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京東11.11特別將工廠店鋪和工廠貨放在了一個更為重要的業務板塊來推動。
基于多年的積累和創新,中國工廠為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帶來了質優價廉的商品。但近年來,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不少工廠面臨庫存積壓、銷售不暢等經營壓力。
江蘇丹陽被譽為“中國眼鏡之都”,這兩年,疫情對丹陽眼鏡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奧杰眼鏡是一家處于丹陽眼鏡城的眼鏡店,據店主蔣國慶介紹,“由于供應鏈流通不暢,使得原材料成本上漲、快遞成本上漲。快遞發不出之后,又導致店鋪銷售額降低,利潤進而變低。”
來自福建石獅的吉普服裝店則面臨庫存積壓的難題。吉普服裝店的負責人洪永博說,服飾行業面臨轉型升級,而店鋪因無法及時了解市場產品更新信息、電商經驗不足,很容易造成庫存積壓,“一款衣服因顏色、尺碼不同可能衍生十幾個SKU,如果無法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庫存壓力特別大。”
已經成立16年的河北保定雨森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在努力擴充產能建設新生產基地時,受疫情影響,國際紙漿價格波動,原材料價格上漲了75%,同時線下渠道受阻。如此嚴峻的環境之下,雨森公司銷售總監甄建營認為,只有“轉戰線上”。
事實上,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龐大的工業體系就是由遍布全國各地的產業帶組成。例如,福建晉江是國內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每年有7億雙鞋從這里走向海內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中山擁有國內最大照明產業帶,燈飾企業超7000家,生產全國八成以上燈具;江蘇南通則是世界三大家紡產業基地之一,制造了國內約90%的家紡產品。
而在一些更加垂直和細分的領域,產業帶聚集效應同樣顯現,甚至諸如河北南和、遼寧興城等一些并不知名的三四線城市都已成為產業帶重鎮。
不過,產業帶商家也面臨許多痛點。目前,大多數產業帶商家規模較小,同質化競爭嚴重,只能靠低價爭奪市場。同時,在產業帶層面上,中腰部和長尾商家之間的零和博弈,往往會導致“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兩極分化,這種馬太效應會導致規模較小的商家難以立足,也會抑制技術和模式創新,不利于產業帶的長期發展。此外,許多產業帶商家脫胎于家庭作坊或夫妻店,電商經驗并不豐富,這讓他們在拓展線上渠道時困難重重。
為此,今年的京東11.11開始將更多中小微商家、產業帶商家納入自身生態中。
今年9月初,京東發布了“招募新商家、建立新機制、推出新服務、開啟新增長”的“四新舉措”,試圖讓更多的中小微商家在京東開店,并推動其可持續增長。
10月底,京東公布了“百大產業帶扶持計劃”,面向全國267個產業帶招募新商家,涉及約40個一級品類,同時為產業帶商家推出10項扶持舉措,包括免費代入駐、費用減免、商家培訓、數字化轉型服務、供應鏈支持等。
11月8日,京東還發起“了不起的工廠貨”專場活動,通過為100多家工廠共同搭建“工廠店直供”渠道,幫助工廠搭建起與消費者的“直通車”,助力工廠降低庫存壓力,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同時為消費者遴選來自全國各地極致性價比的“工廠直供”商品。
正是在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推動下,來自江蘇丹陽的眼鏡、浙江平湖的羽絨馬甲、河北清河的羊絨衫、廣東中山的燈飾等一眾質優價廉的好產品在京東平臺上頻頻賣斷貨。
電商大促向“實”升維
新趨勢,從來都是一個行業或者產業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而今年的電商大促,又將成為行業換擋的風向標。
與以往相比,今年11.11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商家們雖然仍在熱火朝天地投入,但卻少了幾分盲目,多了幾分理性,開始追求確定性更強的穩健增長。以京東為例,通過“實在的價格、實在的商品、實在的服務”,京東11.11不僅讓消費者收獲實實在在的幸福,也帶動大量農戶、制造業和農產品產業帶商家及線下門店獲得實實在在的增長,打造了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場。
業界認為,電商大促的熱潮,不僅彰顯了消費者信心的回升、市場活力的恢復、供給側的創新加速、鄉村振興的持續深入,更體現了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電商大促由此向“實”升維。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而在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特色產業帶的作用不容小覷。數據顯示,中國有670萬家工廠,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產業帶上。
今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在全國范圍內認定200個左右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引導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省級集群。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調研發現,中小企業產業帶仍普遍存在主導產業優勢不突出、質量效益不明顯、發展環境不完善、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協作與協同創新能力不高、國際合作水平偏低等問題。同時,海量商品的制造能力并不意味著能夠完全匹配消費升級和多元化的需求,亟需以產品創新引領消費升級,以數字化變革助力品質升級,以優質品牌驅動競爭力升級。
針對這一現狀,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徐雷表示,產業帶是實體經濟的重要一環,作為一家新型實體企業,如何助力產業端由“制造”向“質造”高速邁進,一直是京東思考的命題。
比如,在商品設計環節,京東通過長期洞察消費者需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C2M反向定制能力和“爆品方法論”,能夠將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及時反饋給生產廠商,助力產品精準開發,引領消費品質升級。
在定價環節,京東能夠幫助源頭廠商跳過傳統經銷模式中“品牌商→各級代理→小貿易商”等冗長的中間環節,直接鏈接終端消費者與工廠。通過構建極短的產銷鏈路,提升產業效率、減少中間成本,一方面為消費者帶來更低的價格,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讓利于工廠。
在交易環節,京東的質量管控團隊和嚴苛的質量管控體系,能夠從產業帶的工廠源頭開始把關,幫助源頭工廠提升產品品質。
總結而言,京東的核心邏輯就是,讓優質供應鏈浮出水面,工廠繼續做他們擅長的事,而他們不擅長的產品定義、研發、銷售、倉儲、售后等環節,由京東來“補足”。
更重要的是,正如徐雷所言,京東通過打造完善“有責任的供應鏈”,持續推進“鏈網融合”,實現貨網、倉網、云網的“三網通”,不僅有效保障自身供應鏈穩定可靠,也能積極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實現降本增效和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時不斷培育先進數字技術能力,并對外進行組件化、模塊化的技術服務輸出,深入推動數實融合,助力數據要素生產力充分釋放,促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像京東這樣兼具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從實體中來、到實體中去’,能更深入理解、精準把握實體經濟的需求和痛點,更善于抓住實體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環節,將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價值、起到重要作用。”徐雷表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