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達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穩居世界第二——4月27日,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上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介紹了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的最新進展。
數字賦能人們的衣食住行,技術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透過峰會這扇窗口,可以看見一幅蓬勃向上的數字中國發展新圖景。
【資料圖】
數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
戴上特制眼鏡,對準發動機進行掃描,眼鏡內呈現出每個零件的“指導”檢修操作;無需量體裁衣,步入3D量體倉,不到1分鐘就能擁有自己的服裝版型數據……穿梭于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可感可觸。
六年來,峰會作為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平臺,見證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的高度。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從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到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再到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數字中國建設碩果累累。
數字基建建設持續加快——截至2022年底,我國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超60%;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達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年增長率近30%。
“中國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多項指標位居全球前列。”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曹淑敏說。
數據資源體系加快建設——2022年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達到10.5%,位居世界第二位。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
產業技術應用深度持續拓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介紹,2022年數據中心、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32%,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曹淑敏說,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積極探索實踐,數字中國建設進入整體布局、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技術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峰會期間,AI大模型、5G人機交互、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紛紛透露新進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開辟,折射出數字經濟領域蓬勃的創新力量。
“我渴了,找點東西喝吧。”工程師通過釘釘對話框向機器人發出指令,千問大模型即刻給出了回答。隨后,大模型在后臺自動編寫了一組代碼發給機器人,機器人識別周邊環境,從附近桌上找到一瓶水,自動完成移動、抓取、配送等一系列動作,順利遞送給工程師。
主論壇上,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展示了AI大模型接入工業機器人的最新進展。“科幻電影中機器人和人交互的畫面正在變成現實。”張勇說,AI大模型將以更低門檻、更高效率,打通一個個數據斷流節點,推動數據在研發、生產、配送、服務等環節暢通流動。
展區內,一只“迷你”智能機器狗吸引著觀眾駐足,其身上是“端+邊+云”數字技術的集合。中國算法工程師林旭鍇告訴記者,機器狗“端”搭載溫濕度、氣體等傳感器,捕捉環境信息數據,通過智能“邊站”將數據上傳給“云”,“云”端負責算法模型的統籌管控與數據存儲。(下轉第二版)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