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機,在一部分人眼中是“雞肋產品”,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卻是“提升幸福感好物”。有的專賣店從2020年至今,洗碗機銷量一直在上升。記者了解到,有的專賣店一個月大約能賣出20臺單價一兩萬元的家用洗碗機,高峰月份里僅一位店員就能賣出38臺。(9月2日 《揚子晚報》)
對于使用洗碗機,消費者呈現出兩種態度,一種認為洗碗機“實用”,能解放雙手,提升幸福感;一種認為洗碗機“不夠實用”,擺盤半小時,洗碗一小時。無論從什么角度看,洗碗機于現代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出現洗碗機消費熱潮,側面反應出日趨“懶人化”的都市生活理念。
伴隨著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正有越來越多便捷性工具、服務打破我們原有的生活習慣。推門回家,最習慣的不是洗菜做飯,而是手機外賣;日常購物,最常來的不是商場超市,而是同城配送;打掃衛生,最能干的不是掃把拖把,而是掃地機器人。只要能省時省力,消費者就買買買。洗碗機僅僅是懶人經濟風潮的產品之一。
洗碗機早就有之,近期爆火并非偶然。試想,我們每天忙碌于重復性的職場工作,下班回家,還得忙碌于重復性的洗菜洗碗,煩躁感倍增,都市生活的焦慮感由此而來。習慣于“手機在手,天下我有”的當代青年人崇尚個性化的生活,反對毫無新鮮感的家務勞作。洗碗機消費潮是家庭生活焦慮到達臨界點,釋放之后的一種風向。
對此,不免有人會說,依賴智能電器,鮮少自己動手,家庭生活的“煙火氣”變淡了。實際上,恰恰相反,家庭生活就應該把時間用在陪伴老人、輔導孩子、娛樂減壓等等能促進家庭生活氛圍的活動上。美好生活不能停留于“媽媽做飯、爸爸洗碗”這樣的固有印象,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能更“懶”一點,家庭生活才會更美好。
過去,我們常用“恩格爾系數”,看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判斷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走向互聯網深入融合大眾生活的未來,或許當采用新的統計學系數,看家務時間占個人家庭時間的比重,判斷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居家時間越來越少,不能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
洗碗機之后,我們應該關注下一個懶人經濟消費“網紅”是什么,或許是廚余垃圾處理器,或許是廚房家用凈水器。只要能提升大眾生活的幸福感,將大眾的家庭時間解放出來,我們就應該支持什么發展什么。讓大眾自科技發展浪潮中,感受到切切實實的獲得感。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