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家電銷售額增長乏力,推動的‘智能家居’目前也未能吸引住消費者,對于通過人工智能跟蹤冰箱中的食材,或是洗滌完成后收到洗衣機提醒等‘智能’表現,消費者并不認同其價值……”在一篇2020年的媒體報道中,家電智能化“叫好不叫座”的現狀被提及,而如何抓住市場真實痛點,如何拆除智能互聯過程中行業、企業、協議間的“墻”,如何保護消費者數據信息隱私,都亟待解決。
智能家居的未來 即互聯又獨立
來自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王飛躍教授認為,智能家居的未來是要建立信息時代的數據孤島,這是由人性決定的。由于恐懼,我們需要交流;由于貪婪,大家開始比較;由于聯動,又要尋求共識,這些構成了人的社會性,也決定智能家居必須具有社會聯動性。但同時,人類還需要私密空間隱藏自己,以獲得安全感,這又決定家庭的智能化必須存在孤島狀態。在人類的現實世界,即鼓勵隱私又強調聯通,是無法實現的;但在網絡構建的世界中,兩種狀態可以統一,其技術實現形式便是區塊鏈。
王飛躍提到,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形成了平行互動、糾纏相交的一體,數據是生成智能的原料,由千萬人生活的小數據產生出大數據,再從大數據中提煉出針對具體場景、具體問題的深智能。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填料、反哺的過程,人與人的活動是“喂養”智能機器的“信息糧食”,為它們提供各種不定性、多樣性、復雜性信息。但就目前,行業很多所謂的大數據中心,還是一地雞毛。他指出,目前智能家居技術人機交互體驗差,沒有找到用戶真正的剛需場景,且產品間的聯動性差,功能與需求不匹配,還處于“為智能而智能”的階段。
而來自家電企業的人士也佐證了王教授的觀點,他提到家電目前的相關智能功能激活率與使用率還非常低,甚至某些“智能”對消費者形成了困擾,譬如某品牌冰箱的大屏面板強制播放廣告引發廣泛討論。“2016年左右,是廠家提智能化最火的時候,但隨后智能概念并沒有出現突破性進展,近兩年廠家多轉向了諸如健康、舒適等利益點。如果說有哪些比較成功的案例,我認為應該是智能掃地機器人,通過路徑規劃實現自動掃地,受到市場真正認可。此外,智能安防、智能門鎖等也屬于較成功的案例,不過對于這些帶攝像頭的產品,用戶比較擔心隱私泄露,這方面還是需要約束下。”只有用戶樂意并能安全地分享個人活動數據,才能聚沙成塔,從偶然中提煉出共性,并據此打造深度智能。
為此,王飛躍提出了未來智能家居的6S標準,即物理安全,如門禁、智能鎖、社區預警安全,保護現實世界人身安全;信息安全,要構建家庭終端的第一層防御,云端總控的第二層防御以及社區邊緣端的第三層防御,保證互聯時代的個人、家庭隱私不外泄;在此基礎上,運用智慧模塊,如語音識別、語義識別、情緒識別、健康識別等模塊,逐漸實現產品智慧化;同時,關注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如娛樂、園藝、保姆、教育等需求,有針對性開發產品;此外,依據產品能為用戶提供哪些服務,可以構建諸如智能照明系統、健康管家系統、智能廚師系統、智能清潔系統等服務場景;最后,從家庭延展到社區,讓個人、家庭與公共服務系統“相鏈”,可以關注智能分類垃圾桶、智慧能源管控、凈水與水循環智能系統,家庭發電儲電系統等有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而上述一切構想的實現,其底線是信息安全;而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不可否認性和可編程性,即能隱藏用戶個體隱私信息,又能提煉有用的共性信息,助力用戶真實需求與智能技術結合。
技術、機制、生態,將成為構建智能家居過程中遞進融合,又相互交叉的三個階段。
“拆墻”行動 應用探索摸著石頭過河
盡管概念熱度有所減弱,但家電智能化作為未來的產業趨勢,一直是企業的研發重點。目前,在行業維度上,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主導,各家電企業廣泛參與的“云云互聯”標準體系正在構建和完善中,目前已形成T/CHEAA 0001-2017《智能家電云云互聯互通》標準,并在該標準框架形成了由基本模型和技術要求、信息安全技術要求與評估方法、用戶界面設計指南三大部分組成的較完善標準體系。2021年6月,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聯合制定的雙編號標準《智能家居系統 跨平臺接入與身份驗證技術要求》送審稿再度進入報批程序。“云云互聯”標準體系的形成為傳統家電跨企業、跨行業、跨平臺間的協議和產品互通鋪平了道路。而在企業層面,則出現了包括海爾U-Home系統,美的M-Smart系統,博西家電Home Connect系統等不斷走向成熟的智能互聯平臺。
以海爾U-Home系統為例,公司通過智慧洗護、智慧洗浴、智慧美食、智慧洗浴、智慧娛樂、智慧睡眠、智慧運動健康、適老關懷、回/離家智能等場景分類,以智能技術賦予家電對人、環境、空間、時間等信息感知,幫助用戶進行更有效的決策。目前,海爾正在探索“端云協同”的分布式感知系統,利用家電自身算力和家庭網絡算力等邊緣計算實現終端產品自決策,再通過云端大數據實現場景推薦,服務提供等公共決策。進一步提升家電設備的“自主能動性”。
事實上,企業對家電智能化的探索也是分階段的,一開始僅停留在“控制”上,即給家電增加WiFi等外鏈,實現手機控制;目前則進階到了“反饋”階段,即機器可以通過手機、語音、手勢等指令,執行相應功能;而智能的高階階段,則是感應互動,人向機器提需求,機器向人反饋建議,成為人的工作、生活助手。目前,大部分家電企業的探索還處于第一二階段。
“坦率而言,現在的家電智能化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家電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盡管不少家電企業都在嘗試建立自身的AIoT平臺,但就當下階段而言,我個人更看好華為鴻蒙和小米等生態系統,他們本身具有‘互聯’的基因,而家電企業各自建立的平臺尚不互通,消費者家中也不會僅使用一個品牌的產品。”
針對于此,美的相關技術人員表示,家電企業的智能化探索和平臺企業的智能化各有側重。以美的為例,他們的IoT技術系統更關注家電場景化應用,有專研的IoT芯片模組、場景定制、AI服務和大數據等,而鴻蒙、小米等平臺更注重跨領域、跨品類的產品間溝通。
“我們認為,在家電場景智能化過程中,鴻蒙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一般來說,一家智能家居企業有能力專注自己所在的產品領域,卻不能覆蓋所有產品類型以及相應智能功能研發。傳統家電企業也面臨著產品智能化的挑戰,包括芯片、操作系統、物聯網協議、AI技術等,這都是智能家居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產品間互通性不足、協議標準不統一、用戶交互體驗差等。鴻蒙的誕生在很多問題上實現了統一,所以包括美的在內擁抱鴻蒙生態的企業不在少數。”
“不過,鴻蒙為大家提供了一套統一解決方案,但智能家居產業又涉及家電、消費電子、家裝、半導體、軟件解決方案等各行業的海量公司,未來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真正優秀的產品和生態體驗,還取決于生態內伙伴們的實力、投入和決心。”
截至目前,包括美的、九陽、老板電器、方太、創維、極米等在內的企業,都推出了接入鴻蒙系統的產品。“我們將鴻蒙OS2.0視作智能家居的一個‘使用器’,對于消費者而言,鴻蒙有望真正將家中不同品類,不同品牌的智能設備串聯起來,實現信息內容服務的互聯互通,提供統一連貫的使用體驗,配網、控制設備、獲取服務都能‘碰一碰’觸達,減少了多步復雜操作對用戶造成的‘逆反’心理。”
底層技術搭積木 助力家居智能更好實現
家電智能化的實現,離不開芯片、傳感器、算法算力等基礎技術的支持。
一位來自家電上游芯片供應企業的負責人告訴中國家電網,目前家電產品應用芯片主要分三類,包括功率芯片,主要作為電源輔助;第二類是MCU芯片,負責功能微控制;第三類是一些分類器件,比如三極管等用來做單片控制。
而與智能實現最直接相關的是MCU芯片,再有就是WiFI等互聯芯片。同時,因為增加了智能功能,產品負載會增加,對于功率芯片而言,就是要適應電壓等變化,以匹配智能控制。想要實現家電智能化,三種芯片需要協同作用。以冰箱為例,用WiFI芯片增加聯網功能,產生FTP數據,被MCU芯片識別,根據你的指令進行動作。而同時,由于智能增加了很多MCU芯片,原來冰箱的功率不夠,需要更匹配的功率芯片。
而傳感器是一種集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多學科交叉的檢測裝置,用以感受被測物體信息,并將感受到的信息轉碼為電子信號或其他形式進行傳輸。目前的傳感器根據其感知功能的不同可分為熱敏、光敏、氣敏、力敏、濕敏、聲敏、色敏、磁敏、味敏、放射性敏感等元器件,讓家電產品有了“觸覺”、“味覺”、“聲覺”等“感官”。以前,傳感器主要是感應頭加上饋線,現在隨著家電智能化要求提升,感應頭開始與芯片封裝在一起,或者直接做在芯片上,形成一些“神經元”系統。
譬如,現階段在煙灶產品上實現的“風火聯動”便應用到熱敏、氣敏等傳感器件,油煙機的傳感器感受到下方空氣熱量和逸散的氣體顆粒,便會將信號傳動給芯片,芯片控制煙機自動開啟,并根據空氣中的顆粒濃度自動調節風力大小。再如燃氣灶的防干燒,洗衣機根據衣物荷載、臟污度自動配置洗滌劑和用水量,冰箱根據氣味開啟巡航殺菌等功能,均離不開傳感器的運用。
除了芯片、傳感器等硬件構成,算法算力的優化也助力著家電智能化的前進。譬如,邊緣計算的應用,讓分布式智能決策得以落地。相比于云計算,邊緣計算能夠從數據源頭附近的開放平臺,就近直接提供最近端的服務;而云計算則要通過網絡,將數據上傳進行解析處理。邊緣計算減少了數據在網絡上轉移的過程,不僅更快,同時對于一些實時操作、智能應用以及安全與隱私保護都有裨益。邊緣計算+云計算組成了家電企業“端云協同”的新智能實現模式。
事實上,無論是“腦機”還是“元宇宙”概念,都應驗了王飛躍教授的一句話,未來人類的工作、生活一定是由“自身+自己的數字孿生”協同作用完成,數字孿生是鐵打的平臺,人類才是流水的兵。而家電智能化僅是這個復雜過程的初步探索,萬里長征我們邁出了第一步。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