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發布,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影視傳媒公司先后上市,文化產業迎來高光時刻。熱錢源源不斷地涌入這一行業,一杯咖啡可能就決定了一個文化項目的生死。
十年后,稅收風波引發影視圈地震,熱錢退去,傳媒文化類上市公司的財報大多不好看。但隨著今年四季度正增長可能性加大,一些投資者認為,文化產業的寒冬或將結束,再次迎來投資小高潮。
日前,千呼萬喚的《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公布,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對于文化產業范圍、政府行為、文化金融服務等方面有了界定,備受關注的一條是,國家鼓勵文化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根據起草說明,草案送審稿將按照立法工作程序,經國務院審議后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也意味著,《文化產業促進法》2020年或將正式出臺。
“這對包括投資者在內的從業者絕對是好事,但寒冬的泡沫去除后,還是需要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否則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當然,所謂投資小高潮只是預判,一切落地還需要細則的出臺,《文化產業促進法》明年若正式出臺,其他細則以及地方政策是否跟上,還是關鍵。”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分析。
作為體制改革較晚的領域,2003年,文化部制定下發《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化產業”才有了官方定義。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影視產業成為執牛耳者。當年的全國電影票房雖然只有9億元,但牽引著整個文化產業市場化探索的神經。
同一年,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后的韓國,已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以韓劇為主導的“韓流”不斷升溫,成為文化輸出的一個典型。而處于文化產業頂端的美國,單是電影票房已近100億美元。
“我們一直在縮短差距,尤其是2008年金融風暴后,包括能源、地產等行業受到影響,文化產業成為異軍突起的領域。”新青年文娛集團執行總裁胡夢鑫記得很清楚,因為影視行業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進入到這個產業的新企業不少。
2009年,隨著《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等文件的發布,包括華誼兄弟等公司上市,再次引發影視產業投資熱。業內估算,單是這幾家公司的上市成功,就吸引了200億元的熱錢進入影視行業。
但電影真的賺錢嗎?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能上映到院線的不過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過5%。
殘酷的現實并沒有阻擋投資者的瘋狂,并一直持續到2016年,在觸碰金融玩法底線的《葉問3》將“影視市場毒瘤”徹底暴露后,資本開始遇冷,加之2018年稅收風波,影視產業開始進入到低潮期。
這段時間,經歷優勝劣汰,平臺、渠道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傳統內容生產公司與院線不再成為行業咽喉,三大視頻平臺通過注資票務終端,迅速成為內容生產的重要伙伴與播出平臺。
泡沫退去后,平臺的作用突顯,只要是具有價值的題材,不管是影視劇、音樂劇、歌舞劇還是紀錄片,加之成熟的營銷,這些內容都有機會成為超級IP,并有機會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們鮮少有迪士尼那樣的產品,文化產業的架構還在形成之中,但內容生產以及行業游戲規則還需進一步構建,《文化產業促進法》對這些具體細則會是一種推動。我們提出的意見是,文化產業真正回暖與落地,還是需要地方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地方財稅、土地等相關政策。”魏鵬舉認為,從這一角度而言,如果《文化產業促進法》明年正式出臺,對文化產業從業者都會有所觸動,但高潮不會像2009年那般熱烈。
目前各大公司2020年片單多未出爐,但三大平臺更集中頭部內容。江疏影、童瑤、毛曉彤主演的《三十而已》,孫儷、羅晉主演,六六編劇的電視劇《賣房子的人》,還有備受期待的《大江大河2》、《人民的財產》等多部都市題材劇集已公布。2020年衛視招商大會也顯示,今年最火的兩大明星楊紫和肖戰聯合主演的《余生請多指教》、王凱主演的《孤城閉》等,都成為呼聲很高的待播劇。
整體劇作數量沒有往年多,但多是正午陽光、新麗、華策等頭部制作公司的內容,質量優勢突顯。
“頭部平臺、頭部公司與大IP強強聯手將成為文化產業市場常態。渾水摸魚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而政策的落地需要一步步細化。”魏鵬舉認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