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解決經濟總量背后的科技創新短板問題,高起點優化創新空間、集聚高能級創新平臺、引育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搶占未來產業競爭新賽道?
記者2月16日從江蘇省江陰市科技局了解到,日前,該市正式出臺《“科創江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并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旨在推動科研策源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產業技術創新點燃新引擎、注入新動能,把江陰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
江陰市委書記許峰介紹,近年來,江陰堅持產業強市和創新驅動“兩大戰略”共抓,現代產業和科技創新“兩個體系”共建,產業發展和科技人才“兩類政策”共推,先后出臺“科技創新20條”“創新發展16條”“科技人才25條”等政策,還全面啟動“霞客之光”創新攻關計劃,江陰成功入圍全國首批、無錫首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入選“科創江蘇”首個試點市(縣)。
但對照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照先進地區科技創新的水平,江陰創新發展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在許峰看來,過去的江陰,靠資源的大規模投入、土地的高強度開發,走出了傳統工業經濟制造驅動之路;如今的江陰,土地資源接近上限、環境容量逼近紅線、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曾經的老路已走到了盡頭。
記者了解到,隨著區域一體化的全面加速、隨著軌道交通時代的呼嘯而來,該市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對于身處長三角城市群幾何中心的 江陰來說,能夠享受到協同創新帶來的溢出紅利,但更面臨著巨大的“虹吸危機”。
用許峰的話來說,“在面對現實存在問題之下,科技創新事關江陰縣域地位、決定江陰生死存亡。因此,江陰要想從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突出重圍,就必須準確把握溢出和虹吸的雙刃劍關系,倍加堅定以創新求發展,大力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全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走出一條量質并舉、行穩致遠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科創江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重點實施“六大工程”,是江陰以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以產業技術自主可控和創新集群能級提質為主攻方向,結合未來發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和新舉措。
江陰市科技局局長徐飛介紹,“科創江陰”行動計劃和“六大工程”,主要包括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科創源全域空間建構、創新型企業雨林打造、高能級科創載體攀升、高層次科技人才引育、全方位創新生態營造等6個方面共24項重點。
到2024年,江陰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3.3%以上,企業研發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2%;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4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2%;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000家;全市人才總數達到56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6萬人。三年內,新增創新創業人才項目600個,新建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等科創載體25家;每年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超90億元。
“我們將通過三年努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取得實質性成效,形成完善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與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培育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在國際上打響‘科創江陰’品牌。”許峰表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