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鷗雙反相機,是上海照相機廠在德國羅萊雙反相機的基礎上仿制的,這是我國最成功的相機之一,從六十年代開始,斷斷續續生產到2015年,成為世界上生產周期最長久的相機。
海鷗雙反系列相機,如果從研發開始,具體型號有:上海4型(海鷗4型)、海鷗4A系列、海鷗4B系列、海鷗4C幾種規格。
海鷗4A已經我已經寫過文章了,這里就不多說了,海鷗4C從1969年到1980年生產,一共出了33545臺,是海鷗雙反系列里產量最少的。
而海鷗4B是1968年開始生產,海鷗4B-1從1982年開始生產。
根據廠方提供的資料,4B系列總產量是1272977臺,應該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雙反相機型號。
海鷗4B系列相機,在1980年、1983年、1985年的全國相機質量評比中,連續三次獲得第一名,這也是國內評比最高的榮耀和獲獎最多的相機,海鷗獨享此尊。
海鷗4B相機的成功,后來也被國內十幾家相機生產廠家模仿,如:牡丹、友誼、東方、長春、峨眉、嵩山等,基本就是完全的模仿海鷗4B。雖然品牌不同,但外觀完全相似,功能也是一樣的,只是做工與質量還有很大的差距。
海鷗4B當年是熱銷商品,自然也是稀缺商品,銷售價格各地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在120元左右浮動,相差幾塊錢而已。在一些小地方,海鷗相機甚至是憑票供應,并不隨意地賣出。
現在問題來了,海鷗4B系列相機是在什么時候停產的呢?
我沒有查到相關的數據,但是從當年市場情況看,海鷗4B的停產應該在八十年代末期或者是九十年代初期,因為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各地的百貨商店就開始大量處理積壓的海鷗4B、4B-1,我就曾經買過一批,價格是每臺20元。
看到這里,是不是問題來了,我這篇文章題目上怎么說“海鷗4B三十年”?就是脫鞋掰腳趾頭算,也就二十多年,它的生產時段就是在七十、八十年代啊!
這里面說的停產,只是大規模供應國內市場的4B生產線停止,而供應國外市場直到九十年代末期仍然有零星生產,甚至跨過了2000年,這就是外銷的訂單海鷗4B-1相機。
這些外銷的訂單主要以海鷗品牌出口到歐洲與美國的“SEAGULL”(4B-1),還要出口到日本的“TEXER”相機,這兩臺在海鷗4B-1的基礎上改進取景器,變為捏合式,其他方面沒有改變。
而“SEAGULL”應該是廠家自主品牌的外銷訂單;“TEXER”側成了日本品牌的貼牌產品。但是無論怎樣標注,它們都是貨真價實的海鷗4B-1相機。
也就是說,海鷗4B系列相機雖然中間有十余年的停頓,但總的生產期限是超過三十年的。
那么又有問題了,我題目中所說的“設計缺陷”,怎么成了“最頑疾”的雙反相機?是不是危言聳聽?
那就從我個人的體會說起,我在1982年末買了一臺海鷗4B相機,使用了一年多,發現了問題,就是調焦不準,無限遠不清楚。
但當時不懂相機,小地方又不知道找誰修理,要花多少錢,干脆就不用了,因為這時候135相機興起,我不拍120膠卷了。
直到1993年我們這里的百貨商店處理雙反相機,我買了四、五十臺海鷗和三、四十臺其他品牌的雙反相機,其中海鷗有三分之二是已經開封的樣機或問題機,結果有十余臺都有調焦松動,不準的問題,這是一個海鷗4B的共性問題。
這時我有了底氣,這處理的相機已經不是什么嬌貴的東西,可以任性地拆機玩。
于是撕開飾皮自己修理,結果發現就是這個中軸的螺絲脫臼了。
這完全是設計上的缺陷,不應該的事。
調焦本來是轉動的,這個“一”字螺帽無法完全的固定調焦鈕,隨著調焦使用,這螺絲會慢慢地松動,造成調焦鈕脫臼而無法準確調焦了。
問題很簡單,維修也很容易,擰緊這個螺絲就可以了,但是一般的用戶敢自己拆相機嗎?而到了修理部,又會花多少錢呢?
最近疫情期間,我在家里收拾東西,翻到了收藏的出口歐洲的“SEAGULL”(4B-1),這應該是九十年代末期或本世紀初的最后產品,結果發現它的調焦鈕竟然也有這個問題,這太讓人大跌眼鏡了。
這么多年,海鷗廠竟然沒有改變,還是同樣的問題依舊存在,是缺陷一直沒有發現嗎?
或許海鷗廠沒有發現或者沒有重視到這一非常低級的產品質量問題,但是其他仿海鷗的廠家卻看到了,而且把這個“低級技術問題”輕易解決了。
國產相機仿海鷗4B最多,影響最大的遼寧丹東照相機廠的“牡丹”雙反相機,基本就是用海鷗4B的圖紙生產相機,但是在調焦鈕這里牡丹相機做了改變。
牡丹相機的改變非常的簡單,成本也就幾分錢,卻解決了調焦鈕會松動的大問題。牡丹就是取消了海鷗“一”字大螺絲,而是擰上了兩個小螺絲。
僅僅是增加一枚螺絲,調焦鈕就被死死地固定住,再沒有了調焦脫臼之煩惱和質量隱患。
我不知道當年海鷗廠看到這個問題了沒有?是不是自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的低級錯誤,是不是太執迷不悟,太頑固了呢?
現在看來,這也是海鷗的永遠遺憾啊!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