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天氣多云微風,魚龍管區總支的大院廣場上曬滿了五六十年代的老戲服,這些戲服做工精美、圖案華麗,其中不乏用金絲銀線縫制的蟒袍,一針一線都是繡娘們手工縫制的,細看圖案更是精美絕倫。
各式各樣的戲服和道具排放在村委廣場空地上,五彩斑斕的戲服,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據說這些戲服有的已經有六十多年。魚龍子弟戲班起始于清朝同治年間,從開始的幾個人湊到一起熱鬧一番到成熟期、高峰期、鼎盛期。從開始演唱山東梆子、周姑子戲再到京劇,演唱的各種劇目更是繁多,也出過好多響當當的名角,新中國成立后各種樣板戲也沒有落下,現代京劇《紅燈記》在惠民地區參加匯演榮獲一等獎。這些戲服道具保存到現在實屬不易,1966年時差點被燒掉,被村民阻攔才保存下來,如今成為魚龍灣子弟戲班一個歷史見證。
聲明:素材來源于桓臺融媒,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