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德國相機有三巨頭:蔡司、萊卡、福倫達!
福倫達生產相機最早,在1840年生產出第一臺相機“大炮彈”;
蔡司其次,于1888年開始涉足攝影業。到了1926年,合并了四家相機制造廠,成立了蔡司·伊康股份公司(Zeiss Ikon AG);
而萊卡誕生最晚,在1913年才進入攝影器材研發,卻引領了135膠卷相機。
萊卡雖然最晚,但它生產出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機,這種畫幅相機最終成了20世紀的攝影器材引領者,1925年萊卡a型小相機正式走向市場,萊卡相機也是世界上最長久,最風光的35mm相機生產商。
而蔡司則緊隨其后,于1932年開始生產康泰時(Contax)品牌的連動測距式小相機,它的功能比萊卡更加復雜,同萊卡相機一樣,也是可以換鏡頭和大量匹配附件。
福倫達呢?太遲鈍了!直到1939年才嘗試著推出一款Vito I 使用135膠卷的相機,雖然這款相機功能很一般,也不是可以換鏡頭,但卻是二戰前唯一的35毫米膠卷相機啊!
雖然此時福倫達的中畫幅120膠卷相機,無論是皮腔機,還是雙反相機都有精彩問世,但對于小相機,福倫達公司不僅起步晚,也沒有好好的研發。
二戰后,福倫達很快恢復了生產,并開始注重35毫米膠卷相機的研發,各種旁軸與單反通通上馬,這一時期研發了很多精彩又漂亮的相機。
但是,旁軸最高端的是可以換鏡頭“專業”135相機,福倫達的至尊35問世還是晚了。
從1950年福倫達 Prominent 相機問世,到1960年這個系列的最后停產,十年間只推出了兩個型號,整體變化也不大,如果非要細分,那么就畫出四個版本吧。
本文就具體地分開說一下:
1、福倫達 Prominent 型相機
1950年,可以換鏡頭的福倫達 Prominent 35問世,這種小相機對應的明顯是萊卡和康泰時的高端用戶的需求,但是在時間上卻晚了差不多二十余年。
這段時間里,這兩款相機已經成為經典,也出品了一系列的延續產品,成為高端的名貴相機代表。
福倫達要“叫板”了,直接命名為“Prominent”:至尊!那就看看它的實質內涵吧。
功能技術指標:
快門:B、1-1/500秒(十檔),鏡后快門。
調焦:獨特的機身左輪調節,最近1米。
對焦:黃斑對焦
過片:右手波輪轉動。
其他:有自拍、有快門線插孔、有外接的閃燈插座、有M、X閃燈插口。
鏡頭:可以拆卸(鏡頭上有鎖扭),配有Color-Skopar 50/3.5、Ultron 50/2、Nokton 50/1.5 三只標準鏡頭。
現在看這款相機,除了后蓋的開啟有些超前意識,比萊卡、康泰時方便先進外,其他方面明顯是滯后和落伍的,其中在快門速度上,它選用鏡后快門,最快只有1/500秒,同期的萊卡簾布快門達到了1/1000秒,而康泰時更是已經達到1/1250秒。
在取景器上,也是很小,同萊卡的IIIf差不多,但是不如同期的康泰時的寬敞明亮。
福倫達 Prominent 的可圈可點是它的配套鏡頭,這三款配套的標頭,素質都不俗,可以說比同期的萊卡與康泰時還要好一點,這也使到現在這種相機價格不低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為了取鏡頭玩數碼。
2、福倫達 Prominent I
到了1953年,福倫達終于將 Prominent 進行了“改版”,其實也是小小的修訂一下。
原來的機頂閃燈或取景器是沒有固定插座的,是一個卡子卡在上面,使用不僅不方便,也極易丟失。所以這次改版,先把插座固定住了。
其他基本沒有什么變化,等了兩三年,只有這么一點小動作,看出了福倫達對于自己產品的自信,也有漫不經心。
3、福倫達 Prominent Ia
到了1956年,再次改版 Prominent ,這次還是比較大的,除了堅持閃燈插座,主要是改了過片方式和取景器。
這款至尊35相機生產了五六年,福倫達公司終于要進行大的改版了。
此時135相機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卷片上,紛紛拋棄了過去的卷軸過片,開始使用過片扳手,福倫達首先改了這個環節,但過一次片要掰兩次把手(此時誕生的萊卡M3早期也是兩次,不知道是誰學了誰)。
另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取景器內增加取景范圍,有35mm、50mm、100mm三個鏡頭范圍,而之前的只是50mm毫米,換用35和100毫米鏡頭時需要另外加外接取景器。
新的取景器,目鏡部分也大了很多,明顯地觀看舒服了,最主要是本來是可以換頭的旁軸相機,沒有相對應的取景范圍,真的不爽。
4、福倫達 Prominent II
到了1958年,福倫達終于推出了第二款 Prominent II。
這一款至尊,只是改變了取景器,做成了又大又明亮,而其他的技術指標基本沒有變化,在外觀上看,這款相機非常漂亮,到現在看也是濃眉大眼的“美男子”。
但在性能上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失望,福倫達人已經是強弩之末,江郎才盡了!
先說優點:又大又亮的取景器,就是現在看,也是漂亮和超前,取景器里面依然是有35mm、50mm、100mm三個鏡頭范圍外,還加上了150mm鏡頭,基本涵蓋了配套鏡頭范圍,這么多的取景分類,在135相機上也是少見的,還好是大取景框,否則真的“盛不下”了,中心還有黃斑對焦。
再說不足:最沒有讓人想到的是,卷片再次回歸到撥輪時代,沒有卷片把手,怎么倒退了?估計是這個相機也是早就設計好的,只是生產靠后,它設計的時候還沒有Ia型的改進思想,把原來的設計直接投產了,或需要等到 IIa 的問世再改了。
可惜這款相機生產年限是1958-1960年,只有短短的兩年,據說產量只有2000臺。這個數量應該是非常稀少了,所以現在帶標頭的Prominent II 賣價都超過萬元了(其他版本帶標頭價格在4000-5000元左右)。
到了1960年福倫達Prominent II 至尊走到了盡頭,回望這十年,在這個系列里只有兩款、四版,而整體上沒有太大的亮點,不能說是失敗,但卻看出福倫達沒有用心或者是才思枯竭了。這和它的歷史上的輝煌與一直在相機領域超前的研發能力太不匹配了。
當然這同福倫達公司的整體命運有關,潮起潮落總有時。
福倫達公司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二戰后開始走下坡路,并在1956年轉賣給了蔡司伊康。而這一時期,蔡司也是最火熱時期,對于收購的福倫達只是作為一個工廠而已,不想在研發上過多投入,而對自己的品牌產生壓力與競爭,畢竟要保的是蔡司名氣與產品。
現在雖然不能說是蔡司滅掉了福倫達,但是至此,福倫達迅速走上了下坡路,沒有亮點產品,而此時135膠卷相機盛起,無論是旁軸,還是單反相機,福倫達公司都沒有技術上超前,成本又可以降低東西,靠的是幾款不錯的鏡頭支撐了。
不幸的福倫達,蔡司收購并沒有改變命運,反倒一天不如一天,1972年又轉讓給羅萊公司,移到了新加坡生產,福倫達越來越沒有自己的文化味道了,接下來又轉賣給了日本,成為了另一種文化理念與市場博弈的相機。
現在看,福倫達至尊35沒有走下去,是在相機的快門選擇上過于保守與謹慎,不如萊卡與康泰時的遠見和“深耕”,鏡間快門的局限性,也是鏡頭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增加,開篇沒有做好,后續難以伸展,實在是太可惜。
雖然福倫達至尊35并沒有太大的反響與延續,但是匹配的鏡頭素質都非常高,除了上面的三款標頭,配套的還有:Skoparon 35/3.5、Dynaron 100/4.5、Dynaron 150/4.5。
另外還有兩款帶取景器105/3.5,做微距攝影使用。
目前這些鏡頭在二手交易中都不便宜,都要早兩三千元以上了。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