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D-WAN在融資領域是一個比較熱的話題。
(資料圖)
國外幾家SD-WAN的頭部企業不斷地獲得融資,也包括被思科、VMware等巨頭收購和兼并,國內創業公司推出了各種SD-WAN產品和解決方案。不得不說,目前SD-WAN在國內存在著不同的定義,從產品模式、業務模式以及產業規模角度來說,給投資人帶來不少困惑。
說到虛擬網絡技術的發展,就必須要提到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軟件定義網絡),這是因為IT的虛擬化給網絡帶來了很多挑戰。
從2008年開始,云計算不僅在北美,也在中國市場開始興起,整個系統可在數周內就完成部署。2012年的虛擬化技術,可以實現數天、數小時完成系統部署,而未來可能變得更快。
IT體系部署加快,給企業帶來的優勢是業務的敏捷性,但這會對網絡提出一個挑戰。因為網絡是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再上層是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
在SDN和SD-WAN出現之前,從服務器往上一層的發展都很快,只有網絡是落后的,所以VMware等主張完全虛擬化的公司就提出了SDN。SDN與最開始服務器的虛擬化到云化的時間期基本是同時形成的,因為它需要底層網絡對上層非常準確、有力的支撐,讓業務敏捷性帶來更好的盈利。
SDN虛擬網絡技術,其設計理念是把網絡的控制平臺和數據轉發平臺進行分離,并實現可編程的集中化管理。傳統網絡是緊耦合的一個狀態,就是網絡和設備緊密相連、不可拆分。而把控制平面和數據平臺拆分后,會發現對上層的支撐更加迅速、敏捷、靈活,在管理時也更加有效,這是網絡虛擬化帶來的優勢,在當時也對數據中心和大規模云計算部署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SDN和SD-WAN的區別在哪里?
首先是應用場景。虛擬化和云計算以及其它軟硬件的性能不斷增強后,企業就需要一個更有力的IT工具來面對業務場景。反過來,現代企業為了適應復雜的業務場景,運行了很多復雜的應用,比如2000年初時出現的ERP、CRM都一直在不斷地使用、升級,特別是ERP系統里有很多模塊。
一家大型企業或一個集團,在業務運作過程中,少則幾十種應用,多則幾百、上千種應用,每種應用都有特定的業務場景,而且在整個業務場景運作過程中,要面對合作伙伴、客戶、供應商進行數據的傳輸,場景非常復雜。
SDN出現時,恰逢數據中心大規模出現。SDN對數據中心之間大帶寬的管理非常好,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升級版為DCI方案。與SDN DCI有關聯,但SD-WAN是完全面對企業的廣域網。
一個垂直行業的企業,可能不會擁有大量的數據中心,只不過租一些數據中心的機柜,還有很多的分支機構、團隊或合作伙伴在外地,場景可能使用互聯網或3G、4G,所以廣域網的場景已經存在于其中——數據中心連分支公司、分支公司互連、分支公司上云等場景涉及SaaS、PaaS和IaaS;而分支公司連接個人、個人再上云連到數據中心等,比如涉及到在分支公司使用本地網、在外面用4G連網處理臨時工作等。
SD-WAN是面對企業的實際業務場景,面對廣域網比較復雜的場景,都能靈活接入云端。
其次是指令推送特性。SDN的指令推送狀態是一個緊耦合的控制和推送,數據和控制平面是分開的。SD-WAN是根據一個中央策略,在特定場景下進行推送,比如很多廣域網復雜的場景,每一個都算特定場景。
第三是靈敏性。SDN是快速應用程序的迭代,SD-WAN的靈敏性首先是基于實時傳輸的質量進行策略的調整,其次是識別應用軟件并可以進行獨立傳輸。因為大中型的企業,包括部分小企業的應用軟件都很多,網絡的資源經常不太夠用,這種情況下要確保所有軟件數據都傳輸好,就需要通過軟件識別進行優先級區分,把最重要的數據先傳,不重要的數據后傳,這是SD-WAN應該具備的一個特點。
第四是集中化管理。SDN主要是統一集中管控,但是SD-WAN因為要面對企業的邊緣場景,所以除了有集中管控之外還有邊緣管控,即在總部進行管控時可以針對邊緣節點進行特殊的管控。SD-WAN是集中管控和邊緣管控相結合,與邊緣計算的相似度非常高,除了在邊緣沒有存儲緩存外。
第五是可編程的設備。SDN最早是控制器代理模式,現在也開始有API的模式了,SD-WAN從一開始就是API模式,因為要與很多應用軟件對接。
第六是開源軟件。SDN是以OpenFlow為主,在SD-WAN里則有很多成熟的商用軟件模塊組合,為高精度集成。SD-WAN是一個高精度集成的解決方案,由很多種成熟模塊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個新解決方案,而且是商業化、產品化、插即用型;很多時候SDN面對廣域網時,還要做大量現場的開發和定制化的開發后才能使用,但是SD-WAN并不需要,因為已經有一定的標準化和商業化。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