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我們三易生活推出了不少以“手機影像”為主題的評測或深度內容。在這些內容中,我們也會公布一些實拍樣張供大家參考、分析。
而在這些樣張的下方,為了方便大家看出當時所處的拍攝環境以及相關機型的成像策略,我們通常會附上較為完整的EXIF信息,也就是樣張的ISO(感光度)、光圈、快門時間等參數。
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在我們給出的這些EXIF信息里有一個“薛定諤”的參數,它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在有的機型上會有顯示,但在更多的機型上則會被隱藏起來。
(相關資料圖)
這,就是照片的焦距信息。
如果你有關注我們三易生活的評測內容可能會記得,對于如今的智能手機產品來說,照片EXIF里的“焦距”有時候也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值得深挖的信息點。
46mm的焦距信息,清晰表示是2倍放大變焦,但f2.2的光圈則表示此時其實是超廣角副攝在工作
比如對于一些影像機型來說,通過查看焦距與光圈的數值,就能判斷出一張照片到底是使用哪顆攝像頭拍攝、有沒有額外加“算法”、有沒有出現攝像頭之間的自動切換(比如選的主攝,但手機自動識別出微距場景、而自動切換到超廣角;或者明明用的是夜景長焦,但其實是用主攝+算法放大成像)等等。
那么,為什么在我們的評測內容里,樣張的焦距信息卻并不是總會出現。甚至可以說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沒有寫明這些樣張的焦距是多少呢?
其實不是我們不想寫、而是實在寫不出來。或者更直白的說,因為絕大多數樣張EXIF信息里的“焦距”一欄,數據都是“有問題”的。
其實照片的EXIF信息里都是有焦距的,只不過很少有廠商會轉換成易理解的等效焦距
當然,這個“有問題”指的,并不是數據是錯的。而是因為這些EXIF信息里,給出的并非大家熟悉的“等效焦距”,而是鏡頭的原始物理焦距信息。
何謂“等效焦距”?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說一個鏡頭的焦距是“12mm”時,稍懂攝影的朋友馬上就能意識到,這是一個“超廣角鏡頭”。同理,“24mm”通常被認為是常見的“廣角鏡頭”,而120mm、300mm、450mm等則是典型的“長焦鏡頭”焦距。
但問題在于,很多時候我們前面說到的所有這些“焦距數字”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全畫幅”。也就是說,只有當CMOS是全畫幅CMOS、鏡頭也是專為全畫幅相機設計的鏡頭時,12mm才是超廣角、24mm才是廣角、120mm才是長焦。
如果不是全畫幅呢?那么焦距的定義其實就會隨之改變。比如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M43畫幅的相機。在M43畫幅的相機上,12mm絕對不能算“超廣角”、而只能算是“廣角”。同理,40mm的焦距對于全畫幅來說算標準焦距,但對于M43畫幅來說就已經是“長焦”了。
與全畫幅鏡頭相比,M43鏡頭的焦距數字“恰好”要除以2
這就是因為當CMOS尺寸改變的時候,焦距的數字就必須要以一個“等效倍率”來進行換算。比如M43相對于全畫幅,等效倍率剛好就是2,所以M43畫幅的鏡頭,12mm焦距就可以被“等同于”全畫幅鏡頭24mm的視場角,自然也就應該屬于廣角、而非超廣角了。
同理,手機上的CMOS尺寸不可能是“全畫幅”,所以手機鏡頭的“原生焦距”當然就會是大家看不太懂的、奇奇怪怪的數字。當然,從理論上來說,只要知道一款手機CMOS的轉換系數,就能自行將其換算成有參考價值的“等效焦距”。但問題在于,這實在是一件太過麻煩的事情了,不僅我們三易生活實在不想去做,甚至就連大多數的手機廠商在他們的相機應用中,也都沒有去做這一步的換算工作。
而這也就導致了最終我們看到的,手機拍出來的照片里“焦距”這一欄,往往都是一些缺乏參考價值、讓人一眼看不懂的數字的原因。當然,站在研發者的角度來說,他們是不可能不知道自家機型所用的CMOS尺寸有多大、與全畫幅的轉換系數具體是多少,之所以顯示出來的焦距讓人看不懂,唯一的解釋其實就是偷懶了。
當然,把這件事反過來理解也可以說,當我們看到一些機型能夠在EXIF信息里給出規范的、經過換算后的“等效焦距”時,至少說明是有上心的。特別是當一些手機的等效焦距信息還會隨著變焦、鏡頭切換自動適配時,其實更是從這個細節上體現出了相關廠商是在“以做相機的思路在做手機影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