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日前,著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通過社交媒體連續發文,點名批評上市公司華大基因CEO尹燁的一系列科普性演講、訪談等視頻充斥著“偽科學”且“愚蠢無比”。針對饒毅的最新批評,尹燁7月24日打破沉默,通過社交媒體回應“謝謝指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最近幾年,尹燁以傳播生命科學的科普工作者身份迅速走紅,在網絡上擁有眾多擁躉。其影響力之大,通過一組數據就頗能說明:他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賬號擁有89.5萬粉絲,在某視頻社交媒體平臺上擁有267.2萬粉絲,在某音頻分享平臺上發布的音頻節目擁有2.6億播放量,還出版了一系列生命科學類的暢銷書。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相關科普工作卻明顯滯后的當下,一位擁有如此影響力的“網紅”如果扎扎實實投身科普工作,那絕對是功莫大焉的好事。然而,尹燁的科普工作一直飽受爭議。一方面,他有著耀眼的學歷背景,還有著令人矚目的職業身份和社會地位,這些都使他的言論自帶光環。可另一方面,他頻繁發布的驚人之語在大量“圈粉”之際,也讓不少人疑竇叢生。一些明顯謬誤的言論,甚至使人懷疑他不但在假科普之名挾帶學術觀點上的“私貨”,還直接“吆喝帶貨”來賺錢。
然而,普通公眾要質疑尹燁并不容易。生命科學的尖端性、前沿性和復雜性,使其筑就了一道極高的專業門檻。一般人連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不容易,對于那些充滿歧義、真假難辨的核心命題,自然更加難以論證其真偽了。哪怕是科學領域內的專業人士,要質疑尹燁的言論違反科學也不是一件易事。
科學研究和大眾輿論是兩個性質迥異的場域,在科學研究領域里學術爭鳴所遵循的規則,并不能自然延伸到輿論場上的“論戰”。況且,科學前沿問題的高度專業性,也使一般公眾難以分辨爭鳴雙方誰是誰非。此次尹燁以“謝謝指教”來回應饒毅的批評,一般性地理解,這起碼應該是承認自己的言論存在值得商榷之處。然而,他的粉絲們卻對饒毅群起而攻之,認為其質疑“不值一駁”。由此可見,當科學領域里個體之間的學術爭鳴延伸到大眾輿論場之后,就很容易異化為一種意氣之爭,淪為一場缺乏建設性的“口水仗”。鑒于如此困境,當面對一些偽科學、反科學言論的時候,一位愛惜羽毛的科學家就有可能選擇保持沉默。
現代科學發展迅猛、日新月異,加上高度的專業化和領域細分,更使其與普通公眾的科學認知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科普就是縮小落差、填補鴻溝的階梯和橋梁。好的科普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還能使科學知識切實改變公眾的認知和行為,進而釋放出巨大的物質力量,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相反,如果偽科學、反科學假科普之名大行其道,就有可能使最具實踐性的科學精神,異化為一種難以論證的玄學。還會誤導公眾的認知和行為,造成實質性的危害后果。試想,當一位頗具公信力的科普工作者直接告訴人們“喝某某飲料可延長10%壽命”的時候,這種言論就不僅僅是觀念認知問題了,它還將對公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直接而確鑿的現實危害。
科普工作同樣必須強調專業,而不應該只是科技工作者私人性質的業余愛好,否則就很難阻止個人的偏見和謬誤流播于眾。對科普工作的批評,也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個體之間的“單挑”,否則就很容易演變成個人恩怨和意氣之爭,公眾也會陷進無聊的站隊和“口水仗”。鑒于現代科學的專業性和極高門檻,當務之急還是要繼續健全完善科學共同體的建構,使科普工作接受科學共同體的檢視,遵循來自科學共同體的職業規范,承受相應的倫理壓力。畢竟,再深奧的科學問題,其對錯真偽都難逃業內人士的火眼金睛。而當科學共同體的職業規范和職業倫理得到進一步健全完善之后,那些違背科學、傳播謬誤的人將難以在科學共同體里獲得立足之地,他們影響公眾的公信力自然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