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讓人工智能跨上令人驚嘆的臺階,AI繪畫鋪天蓋地涌來,元宇宙在虛擬時空創造新的世界……曾經那些遙不可及的幻想都在變成現實。科創、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消弭于無形。視覺呈現紛繁爆炸的當下,藝術與科創如何對話?
“無界·之界 —— 青年科創媒體藝術展”開幕。
【資料圖】
“無界?之界 —— 青年科創媒體藝術展”想要呈現和探討的正是這一問題。3月11日下午,該展覽在上海市楊浦區長陽創谷引力藝術空間開幕。
展覽作為“上海科創藝術與城市學術節”的主題延伸,希望通過視覺化的想象來探討科創、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參展以青年藝術家為主,現場共呈現16位(組)藝術家的18件作品,作品形式跨越架上繪畫、裝置藝術、交互藝術、影像藝術等多種媒介。
觀眾在欣賞《請坐2020》
主題“無界?之界”寓意藝術家突破創作和想象的邊界,讓視覺藝術的感官表達活起來,使作品成為觀眾可看可聽、可觸摸可感知的全域載體。
策展人張承龍表示,希望通過這一展覽,“探求科技與個體感知之間的界限,探尋科創背景下,藝術與之共生交融的可能性。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嘗試與觀眾建構一場通向科創世界無遠弗屆的對話。”
“無界?之界”突破的不僅僅是創作內核,還有創作者年齡的跨越,參展藝術家的年齡從9歲跨越到39歲,既有第一次參展的年輕藝術家,又有已經活躍在國內各大展場的成熟藝術家。
《KRISTINE》 敬易
敬易的原稿
走進展廳,右側一面墻壁上排列滿裝飾線條濃郁的服裝設計稿。這是9歲小女孩敬易的作品。她自幼喜歡畫畫,沒受過專業訓練,天天自己琢磨設計服裝,各種奇思妙想自然而然奔赴筆端。起初有人介紹敬易“畫得好”,張承龍并沒當回事,真正看到作品卻大為驚嘆,覺得“她的天賦很多成年人比不了”。小女孩充滿靈氣的線稿被滬上制衣名家看中,變成了旗袍,又被張承龍看上,設計成了虛擬服裝。紙上繪畫就這樣與科技和現實生活微妙地掛上了鉤,完成了一次“跨界”。
朱獻帆裝置作品《一顆蘋果》
虛擬現實是今天廣泛應用的技術,多位參展藝術家都嘗試將它嫁接或融入作品當中。朱獻帆的裝置作品《一顆蘋果》就通過AR交互把真蘋果、虛擬蘋果、影像采集的蘋果以及3D打印的蘋果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看似不同的蘋果又是同一顆蘋果,虛虛實實之間藝術家發出叩問: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不是真正的世界?
池宇浩的《非真實感官實驗》用顯微鏡下的視界打造抽象的藝術觀感,讓觀眾浸潤于一種感知與未知、感官升維的互證之中。鮑星愷的作品《元生朋克》創造了一個元宇宙數字空間,觀眾可通過空鼠和鍵盤操作進入元宇宙的角色世界,在混沌虛擬的曠野里感受沉浸式的未來藝術。LiBér Studio × JS元宇宙的作品《格桑花開》則借助元宇宙世界,將非遺匠人的藏銀飾作品虛擬化,將寓意著幸福吉祥的格桑種子藏于時空膠囊之中,在虛擬世界呈現非遺之美。
張敏捷 周煜媚《請坐2020》。
張敏捷的《請坐2020》則通過日復一日的攝影,記錄下了自己每天的一日三餐。普通的相機拍下重復的影像,潤物細無聲地長久伴隨一個人的生活,平凡的照片就成了不平凡的史詩。《請坐》系列從2016年就開始拍攝,在這個過程中張敏捷結婚生子、安家創業,生活的重大變化從一張張飯桌上的照片呈現出來。《請坐》系列影像既為張敏捷自己的人生和愛情作證,同時也為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作證,成為一部關于時間、關于生活、關于社會的家族史。
LiBér Studio × JS元宇宙《格桑花開》。
“多數時候,當代藝術的呈現不僅重組或解構了視覺敘事中的語法與規則,甚至重新挖掘出了潛藏于人類內在不可見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往往表現為人們忽略的日常細節,而這些微妙的存在正是構建藝術作品的原動力。”策展人張承龍認為,于“無界?之界”而言,藝術家們一方面尋覓科技與個體感知之間的關系邊界,另一方面探尋時代科創背景下,藝術與之交融共生的可能性,希望與觀眾建構一場通向科創世界無遠弗屆的對話。
本次展覽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主辦,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引力藝術空間協辦。展覽將持續至本月31日。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