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指出,支持傳統物流設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倉儲、裝卸、搬運、分揀、包裝、配送等環節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而后者正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內容。具體落實在物流行業上,這意味著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與此同時,隨著企業對工業制造和倉儲物流成本的精細化管理,近幾年物流行業的技術研發投入越來越多地聚焦“降本”和“提效”,通過智能化手段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生命周期等,讓企業以更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更高收益。
面對著行業政策的需求和企業降本增效的背景,曠視作為率先進入物流領域的AI公司,給出了自己的“答卷思路”。
2020年10月,曠視宣布其河圖已經升級到2.0版本,后者是基于一系列“領先AI算法”,面向供應鏈物聯網打造的“機器人物聯網操作系統”。
相比于2019年初發布的1.0架構設計,河圖2.0豐富業務控制、設備調度、架構高可用等關鍵特性,能夠為各種品類、復雜設備的大型無人倉提供高效穩定、智能調度、生態連接的整體智能倉儲解決方案。
除了物流操作系統的提升,曠視也在物流機器人方面,不斷推陳出新:2020年10月,發布了一系列AMR產品;2022年4月,曠視推出自研智能托盤四向車新品,并分享了四向車與AMR機器人、機械臂拆碼垛等“拍檔”的幾種組合玩法。曠視物流業務事業部負責人徐慶才曾表示,由于四向車具有硬件標準化、軟件模塊化,有很強的可復制性等特征,未來的物流系統集成,將“像菜單一樣可以自由組合和選配!”
在曠視物流業務媒體溝通會上,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物流業務事業部產研負責人唐文斌(左)與 曠視科技物流業務事業部負責人徐慶才(右)參與討論
這種自由組合提升了曠視硬件和軟件的柔性化——即規模化復制物流系統和方案的能力。
徐慶才進一步介紹道,由于目前客戶的變化很快,如果使用一套剛性系統,處理能力、單元特性都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能夠解決零售端的很多問題。一臺車(機器人)拉過去,系統足夠好用,甚至連設備組裝都不需要供應商過來,你自己組裝起來就可以用了。這個系統柔性,對于大型復雜的控制要求依賴度會很低,這對于后期的部署,快速部署有先天的優勢。這也是現在很多機器人公司,基于這一點,覺得商業上可以快速規模化的原因之一。”
AI賦能也使得曠視在場景復雜的倉儲環節中流暢行走,“我們在堆垛機上面賦予了‘眼睛’,增加感知能力,具有異物檢測、自動盤點等功能。比如說南方的工廠可能比較潮濕,箱子變軟之后可能會稍微變形,當一個堆垛機快速把一個托盤拿出來的時候,他就有可能因為箱子變形掉落,這對倉庫來講是非常討厭的事情。而我們人工操作的話會思考,當我看到這個托盤好像不是那么穩的時候,我就慢慢拿出來——有了感知能力就可以更加像人一樣去做這樣操作,這就是在傳統堆垛機上賦予AI能力。”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物流業務事業部產研負責人唐文斌介紹道,“除了堆垛機方案之外,我們還有四向車的方案。在決策層面,我們通過河圖軟件調度能力,不僅可以做到高密度存儲,也可以做到高密度進出,曠視四向車系統可以實現每小時600-1000多進出流量,這個存儲密度也非常大,這使得四向車應用場景變成了更加通用化的托盤解決方案。”
曠視助力紫宸科技打造的柔性智能密集庫
在此之前,倉庫的大宗貨物存儲更多會用托盤形式。托盤區域是自動化操作的第一個模塊,解決了整箱或拆零的物流存送需求。唐文斌進一步介紹道,托盤區域還有很多限制,“比如說有件數的限制,可能有一些地方高,有一些地方矮,有一些地方可能處理的商品是大宗商品,體系比較大,重量比較大,而有的商品又很輕,這種形態下會導致方案有可能不一樣。”
因此,唐文斌進一步介紹道,“希望能夠用整個柔性方式實現托盤解決方案。托盤的場景也有不同的使用空間,比如堆垛機的場景核心是對于超高的建筑、對于重物非常適合,但是對場景要求更高,投資更大,周期很長,耗電也大;反過來,四向車方式空間利用率更高、更密集,對場地要求很低。比如,我們現在建筑最神奇的情況是,這個建筑長成凹字形,房子就是一個非常不規則的形狀,旁邊有山有其他的,堆垛機只能前后行進方式,完全沒有辦法做這個事情,但各種詭異的情況四向車都可以解決。從曠視整個產品思路來講,我們今年的核心重點就是要把托盤場景解決得足夠好,我們希望讓更多的柔性化的托盤解決方案,能夠被更多人使用。”
“有了四向車之后,我們可能不需要托盤輸送線。我把軌道鋪出來,讓四向車把貨物拉出來,也可以用一些AMR進行地面上的接駁。”唐文斌認為,AI賦能,結合方案側的創新使得曠視可以為客戶省下更多的設備,進一步節省了維護成本,“簡單來說就是讓它有了更高的ROI(投資回報率)。”
3月初,唐文斌作為AI推薦官,在央視節目中詳細介紹了由曠視攜手全球維生素龍頭企業之一的新和成打造的智能立體倉庫,領略科技助實、數實融合的標桿應用。能在新和成看到的是,在庫區寬10米的空間里,聳立了一座30米高( 相當于10層居民樓的高度)的智能立體倉庫。因為這個中心庫還跟4層樓庫連成一個整體,2層跟生產車間聯通,整個空間非常緊湊。整個空間如果都存滿,能夠存儲14000噸貨品。
采用曠視智慧物流方案的新和成智能立庫
這為曠視提供了多模式的服務能力,能夠以標準化的產品服務不同的客戶。在未來,技術上的發展方向會是什么?AI跟物流的場景會有什么新的結合?唐文斌認為,在把場景結構化后將有不同的商品業務特性要求,業務要求,場地限制,人力成本和場地成本平衡,“這可以做到細分。細分之后比如說托盤自動化,這個終極方案是什么呢?是堆垛機還是四向車,會有什么新形態?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的解釋會不斷地出現,會有不斷的創新出來。”
*資訊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