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常常抱怨,自家孩子總是很畏縮,很膽小。在這些父母眼里,孩子因為膽小不敢和其他孩子說話,孩子因為膽小不敢說不爭取自己的權益,孩子因為膽小不敢和主動和老師或別的大人交流。
可是,是否有人想過,這些孩子為什么會膽小呢?除了真正天生膽小,或者性格內向,還有其他原因嗎?
這里有一個例子,是一對父子之間的故事。有一天,父親發現兒子情緒低落,反復追問之后孩子告訴了父親原因。原來,兒子和一個同學發生了矛盾,兒子認為問題在對方身上,是他提出的要求太過分,自己不愿意答應。
父親覺得這不算什么大事兒,就安慰了孩子幾句,并鼓勵孩子勇敢說不,明確拒絕對方。
然而,第二天,兒子哭著和他說,對方不但不接受拒絕,還威脅自己。
父親這時已經明白這事情不是兒子自己能解決的了。但他仍然對兒子說:“你再去明確拒絕對方一次,我立刻和他家長聯系。如果不行,我帶你去找老師。”
兒子立即不哭了:“爸爸,真的嗎?”
父親表示肯定:“我保證!”
于是,兒子開開心心地離開,并計劃好第二天如何拒絕對方。
其實,孩子并不是沒有勇氣,而是作為父母并沒有給孩子鼓起勇氣的底氣。這位父親給兒子明確的信號,告訴孩子,這個問題兒子可以放開手腳去解決,如果解決不了,身后還有父親為他兜底,于是兒子就有了底氣。
可是,很多父母處理類似事情的時候,要么根本不把孩子的事情當回事,要么不問青紅皂白先把自家孩子批一頓。久而久之,孩子一旦面臨沒有把握的事情,就不再有底氣,自然就會表現出畏縮情緒,就會顯得膽小。
久而久之,這些“膽小”就會成為習慣,就會成為他們面對人和事的第一反應。
實際上,孩子的需求真的不高。有很多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總是會下意識轉頭看一眼父母。如果這時候,父母對他微微一笑,孩子似乎沒什么反應,但其實這就已經給了孩子底氣,讓孩子可以用自然的態度去面對。
可是,如果父母根本無視孩子,和別的家長聊天,或是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就會底氣不足,就會膽小。
甚至,如果父母直接走了,孩子看不到父母,有些抗壓能力弱的孩子,都能直接進入崩潰狀態,開始哭鬧。
大多數孩子都相對缺乏安全感,缺少底氣,尤其是一些年齡很小,剛開始走出家門接觸這個偌大的世界的孩子。陌生而龐大的世界,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雖然孩子天生有探索世界的欲望,但這一切都建立在足夠的底氣和安全感之上。
而身為父母,其實只需要一個眼神,甚至只需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就可以給到孩子他們所需求的底氣和安全感。
如果有些事情需要孩子鼓起更多勇氣,包括很多在孩子的視角看來很有挑戰,讓他們覺得沒什么把握,但又想要去做的事情,父母只要讓他們意識到,就算出了什么問題,也有父母為他們兜底,那他們同樣擁有底氣,可以鼓起勇氣。
也就是說,只要父母讓孩子意識到,有父母站在他們身后,可以給他們支持,他們就會底氣十足勇氣滿滿。所以,身為父母,在鼓勵孩子鼓起勇氣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就在他們身后,會保護他們,會給他們兜底,他們就會擁有挑戰和嘗試未知的勇氣。
來源:號外網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