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合肥6月24日電 (陳家樂)6月24日,在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稻鱉共養基地里,負責人潘軍杰正在給田里的秧苗施肥。
航拍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稻鱉共養基地一隅。 陳家樂 攝談起潘軍杰,在當地十里八鄉也算是小有名氣的青年才俊。1990年出生的他,2012年從淮南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2016年7月取得國家速度輪滑高級教練員資格;2017年10月,被世界自由式輪滑協會授予3星級考官證書,與朋友經營一家收入可觀的輪滑培訓學校。
潘軍杰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充電。 陳家樂 攝潘軍杰正在查看種鱉的健康狀況。 陳家樂 攝潘軍杰說:“無論在外面多么成功,腦海里就是忘不了綠油油的秧苗、金黃色的麥田、轟鳴的拖拉機和有趣的鄉村童年生活。”
潘軍杰在清理稻鱉共養基地水渠。 陳家樂 攝潘軍杰給正在孵化的鱉蛋補水保濕。 陳家樂 攝2019年年初,潘軍杰外出旅游,偶然接觸到生態稻鱉共養行業,了解到稻鱉共養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水質好、環境好,而潘軍杰的家鄉——肥西縣銘傳鄉,群山環繞、鳥語花香,還有著當地最大的人工淡水水庫,這一切發展生態稻鱉共養產業最“硬核”的先天條件,撩撥著潘軍杰回鄉再創業的心。
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稻鱉共養基地內,一只鱉在親水平臺上休息。 陳家樂 攝2019年5月,一個行李箱、一張火車票,潘軍杰毅然決然回到了家鄉。在當地政府等各方的幫助下,潘軍杰從承包土地開始,邊養殖邊學技術,起早貪黑,慢慢摸索。
潘軍杰正在收老鱉產的鱉蛋。 陳家樂 攝如今,潘軍杰用5年的時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鱉專家,經營著占地200余畝,年產鱉4萬余斤,集孵化、銷售、垂釣、休閑餐飲為一體的生態稻鱉共養基地,實現年純收入達百萬元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10余戶農戶就業,每戶每年能獲得2萬余元的務工收入。
潘軍杰駕駛三輪車外出送貨。 陳家樂 攝潘軍杰本人也因為扎根農村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心與關懷,2022年8月份被授予“肥西縣2021年度優秀鄉村企業家”稱號,同年還被推選為合肥市工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代表,他還多次受邀參加當地鄉村行業人才培訓班學習提升。
在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稻鱉共養基地內,一只鱉蛋里幼鱉正在長成。 陳家樂 攝“從輪滑場到田野上,變的是生活方式,不變的是追夢的初心。”潘軍杰說,未來,他要建立專業的稻鱉共養合作社,帶領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一起干,讓更多的鄉親錢包鼓起來,一起攜手共奔致富路。(完)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