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合肥8月20日電 (陳建新)“我們的深空探測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技術上還要做得更多、走得更遠,希望同學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未來更好地報效國家。”在一場科普講座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于登云如是寄語青少年。
2023年“宋慶齡少年兒童未來科學日”19日在安徽合肥啟動,將在安徽、北京等地開展院士科普講座、科學小會等系列活動。19日下午,于登云受邀為第十八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獲獎青少年“開講”,介紹中國深空探測的發展歷程和相關知識。
8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于登云受邀為第十八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獲獎青少年“開講”,介紹中國深空探測的發展歷程和相關知識。圖為科普課堂現場。中新社發 陳建新 攝“宇宙有多大?”走上講臺不久,于登云向臺下的“小小發明家”們提出問題。隨后,他圍繞深空探測、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三個方面進行分享,并詳細講解了探月工程實現“三步走”的過程和背后故事,吸引觀眾不時舉起手機拍照記錄。
“最近我看了《星際穿越》,電影中宇航員們通過‘引力彈弓’逃離黑洞,我們在月球上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方法把航天器送回地球?”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小朋友在互動環節向于登云拋出困惑。于登云說,“我想除了彈弓,可能還需要有控制(技術),因為(借助)彈弓即使速度上去了,它還有方向問題,不能讓它返回時回到別國去了。”于院士的幽默回答引得臺下笑聲不斷。
“中國的深空探測起步較晚,但起點高,次數少,但成功概率高。”于登云表示,同學們要看到中國取得的成績,樹立信心,增強自豪感。在成長過程中,既要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也要從點滴做起,打好基礎。
8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于登云受邀為第十八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獲獎青少年“開講”,介紹中國深空探測的發展歷程和相關知識。圖為科普課堂結束后,來自重慶市的葉瀚文小朋友在明信片上畫下嫦娥三號、天問一號等探測器。中新社發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供圖今年11歲的葉瀚文,就讀于重慶市南岸區一所小學,他帶來的“墻面集成智能家居系統”在本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發明作品類別中獲評金獎。科普課堂結束后,他在印有深空探測相關圖樣的明信片上畫下嫦娥三號、天問一號等探測器。
“我在一年級時就喜歡航天,”他告訴中新網記者,此前看到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并采樣返回的視頻后,感到太空非常神奇,后通過看太空科幻片、查資料等方式進一步了解航天知識。聽完此次講座,他表示回去后還想再了解月球的形成過程,以及嫦娥三號的著陸過程。(完)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