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子葉
來源:山東大學(威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深入了解皮影藝術,加深對此非遺文化的認識,2023年8月9日,山東大學(威海)“尋遺筑夢”社會實踐調研團成員來到了西安市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準備領略一番古老而神奇的皮影藝術。本次調研,實踐團成員有幸拜訪了一位著名的皮影雕刻師王可老師,深深感受到了他對皮影藝術的熱愛和堅持。
(圖為“尋遺筑夢”社會實踐調研團成員與王可老師合影)
王可老師是一位極具才華的皮影雕刻師,他于2000年入行,已經有著8年的學藝經驗。如今,他在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從事修補維護舊皮影和文物講解等工作。他以手工方式雕刻制作皮影,每一幅皮影都蘊含著他的心血和智慧。
(圖為王可老師手工雕刻的皮影)
王可老師詳細向實踐團成員講解了皮影藝術的歷史和制作工序,他告訴實踐團成員,皮影藝術起源于中國古代,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遺產。通過王可老師的雕刻技藝,每一副皮影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畫。他的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彰顯了藝術家的才華和創造力。
王可老師指出,傳統的皮影制作需要經過24道工序。大致分為四大步。
一、根據皮影的圖紙進行選皮的厚度。他告訴成員們:牛肚子上的皮最薄、韌性最高,因此一般用于雕刻花紋復雜的臉譜造型。
二、選擇原材料。他告訴實踐團成員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陜西農村家家戶戶養牛,因此陜西皮影制作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而河北一帶則多使用驢皮。選完皮后需要用砂紙將牛皮表面的雜質和毛發打磨干凈。
三、進行潤皮。需要用濕毛巾輕輕的軟化牛皮后放在平整的石板或木板壓平,自然風干以后將得到平整的牛皮。然后用鋼針打磨進行二次潤皮,并且使用木棍進行推皮使它更有韌性,以達到平整收縮力度小而均勻的目的。
四、進行染色。傳統的染色為了使色彩牢固使用廢牛皮料熬成皮膠,添加礦物原料混合后放入開水中融化,用毛筆蘸取顏料后畫在牛皮上,則顏料可與牛皮融為一體。接下來進行二次染色,加熱定型,鏤刻,綴結等多道工序制得皮影。
王可老師告訴實踐團成員陜西皮影運用推皮走刀的鏤刻技術,刀口向前推著牛皮雕刻,這樣雕刻牛皮才能一次成型,邊緣光滑沒有毛邊。平刀刻直線,尖刀刻弧線,平刀寬度不同、尺寸不同,因此需要提前準備好刻刀。接著,王可老師親自為實踐團成員演示了推皮走刀的技術,平刀尖刀的使用方法。
(圖為王可老師展示尖刀使用方法時所攝)
通過他的講解與演示,山東大學(威海)“尋遺筑夢”社會實踐調研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皮影制作的繁瑣以及傳統手工藝人技藝的精湛。“匠心如磐,臻于初心”,社會實踐調研團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人的敬業和奉獻精神。
接下來,實踐團成員來到了高家大院,準備觀看一場精彩的皮影演出。走進演出場地,調研團被一幅幅色彩明亮的皮影吸引住了。皮影藝人們帶著燈光,將幕布掀起,開始了精彩紛呈的演出。伴隨著悠揚的古樂聲,皮影的影子躍然于白布之上,宛如活靈活現的人物。演出中,皮影藝人們巧妙運用手法和音效,展現了各種場景和故事情節,讓實踐團成員沉浸其中。
(圖為皮影演出時所攝)
通過觀看皮影演出,實踐團成員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皮影藝術的趣味和魅力。皮影藝術不僅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也是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形式。演出中,皮影藝人們靈活運用手法,將影子塑造得栩栩如生,賦予了每一個形象以生命和個性。同時,他們還通過表演傳遞了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在皮影演出結束后,實踐團成員離開了高家大院,心中滿滿的都是對皮影藝術的喜愛和敬佩。本次調研,讓實踐團成員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實踐團成員對手工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和高家大院是了解和欣賞皮影藝術的絕佳場所,值得所有對傳統文化和藝術感興趣的人前來探索。
時光荏苒,皮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魅力。通過本次調研,實踐團成員對皮影藝術進行了深度認識和體驗,讓實踐團成員對這門古老藝術更加熱愛和珍惜。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皮影藝術,讓這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形式在世界各地傳承發展下去。
我們是山東大學(威海)“尋遺筑夢”社會實踐調研團,古韻悠長守文脈,非遺傳承護國香,我們不斷前進。
(圖為尋遺筑夢”社會實踐調研團在校合影)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