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LED 光源被普及以來,特別是 LCD 和 OLED 屏幕廣泛普及以來,關于藍光危害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過。
而事實上藍光本身是沒有絕對害處的,除了能讓我們認知到色彩豐富的世界,還可以調節我們的作息節律;但問題就在我們的人造光,特別是 LED 光源畸形的光譜分布,把藍光對我們的影響放大了。
(資料圖)
我們人類可見光的波長約 360-400nm ~ 760-830nm,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光范圍,甚至有少部分人群能看到部分紅外光和紫外光;而其中藍色光波長約 400nm ~ 500nm,是可見光里波長最短的。
近年來不少的研究表明了,不同波長和強度的藍光會對我們產生不一樣的影響,例如波長在 480~500mm 之間的藍光能調節作息;而有部分區間的藍光會直接傷害眼球的視錐細胞,遺憾的是我們眼球內能感知藍色光線的視錐細胞數量是比較少的,而這區間的藍光傷害對其又是不可逆,大眾將這部分的藍光稱之為「有害藍光」,而大部分機構認為有害藍光區間所在的波長在 415~455nm 之間 —— 這也是手機廠商和面板供應商近年注重的「防藍光」概念重點防御的對象。
在 OLED 普及的初期,網上就曾有不少關于 LCD 和 OLED 藍光量的對比,不少人認為 LCD 的藍光量會比自發光的 OLED 要高 —— 此前在手機上被大范圍使用,且如今仍在電視、顯示器上廣泛使用的 LCD 液晶屏,大多是以 LED 作為發光材料的(即 LED 背光),這一個個燈珠的本色其實是藍光,需要經過一定比例的黃色熒光粉激發成白色光,才能當作屏幕面板的背光用,再利用偏光片、液晶層、紅綠藍濾光片等實現顯像,理論上 LCD 面板只要亮起,藍光一直會存在,只是量的差異;因為 LED 燈比較畸形的光譜分布,才讓藍光成為視力的一大威脅。
而 OLED 面板,則是直接利用紅綠藍三種不同顏色、不同亮度的子像素來發光。在 OLED 面板上藍光理論上只由藍色像素發出,因此有的人就認為 OLED 的藍光會比 LCD 面板少 —— 但事實上它們在這方面并沒有明顯差別。
這里我們找來了,迄今為止今年發布的、且我們實驗室測試過的機型,囊括了一加、榮耀、 真我、努比亞和三星,從這幾臺機器的光譜分布出發,看藍光層面的指標和表現,以及所謂低藍光護眼模式下的表現。
先看它們默認顯示模式最高手動亮度下純白畫面測出的光譜,可見所有機型都有三個波峰,從左到右看它們分別代表 B 藍色、G 綠色和 R 紅色,其中藍色的波峰都是最高的。
前面提到了,大眾和大多數廠商認為的「有害藍光」波長范圍大概在 415-455nm,而如今的大多的手機廠商為了削弱面板帶來有害藍光的傷害,會盡可能減少有害藍光區域的占比,而具體的做法其實就是將藍光波峰往更長的波長遷移。
這里我將這 8 款機子藍光波峰所在的波長都整理出來,從數據上看,它們的波峰都逃離了「有害藍光」的范圍,峰值波長來到 458~461nm 的區間,不過我們需要知道「有害藍光」并不是一個絕對的范圍,而是連續的,在「有害藍光」這個區域附近的藍光仍會有一定的「害處」,所以僅從這個角度看,真我 GT Neo5、榮耀 Magic5 Pro 和努比亞 Z50 Ultra 做得更好,而三星 Galaxy S23 Ultra 和一加 Ace 2V 的 458nm 波長還是稍微近了點。
波峰遷移能一定程度降低有害藍光的輻射刺激,原理其實不難理解 —— 簡單來說,光是連續的,但光輻射量主要集中在峰值附近的區域,它占了連續藍光(或其它某類光)輻射量的絕對大頭,只要搞定了峰值,就等于把屏幕藍光輻射大范圍往「有害藍光」的范圍外移,直接降低「有害藍光」范圍內的總輻射強度,降低有害藍光對眼睛的傷害 —— 注意,并不是沒有傷害了,理論上只是減少了傷害,畢竟「有害藍光」范圍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光輻射量。
因此一塊屏幕的藍光峰值所在的波長,成為了藍光防護最重要的判定指標之一,按照理論,波峰當然是離所謂有害區域越遠越好,但事實是遷得遠了是會偏色的啊,所以廠商在做藍光波峰遷移的同時也要盡可能保證色準 —— 但又是另一個話題了,這里我們暫且不展開。
文章至此,筆者又想扯開話題,回到前面 LCD 面板藍光的問題 —— LCD 面板能通過類似的藍光波峰遷移來降低有害藍光的量嗎?
其實理論上是可以的,需要對 LED 背光入手,通過調配 LED 黃色熒光粉的配比來執行,但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會導致熒光粉的激發效率變差,進而增加電耗。
近兩年的 LCD 面板真的屈指可數,這里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吧 —— 一加 Ace 競速版,我們監測它這塊屏幕的光譜,發現藍光波峰處在 447nm,「完美地」落在「有害藍光」范圍內。
而號稱是近年來手機最好且最有誠意的 LCD 面板,來自于 Redmi Note 11T Pro+,官方宣稱這塊屏幕做了藍光波峰偏移,有可能是個體差異,我們測得庫內的這塊屏幕藍光波峰處在 455nm ——— 正中 415~455nm 的邊緣,雖然比一加 Ace 競速版要好不少,但比起 OLED 面板還是差了不少的。
除了面板本身的藍光遷移,現在的手機還從軟件層面「護眼」,用類似蒙版的方式主動降低顯示畫面的藍色光,讓整個畫面變得暗黃暗黃的,名曰「睡眠模式」、「夜間模式」、「夜覽模式」等等。
要知道,被不少人冠以「罪惡」之名的藍光,不僅有直接傷害的「有害藍光」,還有其它波段的藍光可能會影響你的生理節律 —— 例如有研究稱,我們的黑視素神經細胞能借著環境的藍光信號判斷晝夜節律,輔助人們完成作息規律,而今屏幕釋放的藍光信號作用如太陽的藍光信號類似,會在夜間不恰當的時機刺激黑視素神經細胞,抑制大腦釋放褪黑素,保持精神,進而影響睡眠,這也是晚上躺床上玩手機會越玩越興奮的原因之一。
這也是手機廠商近幾年紛紛跟進這類主動減藍光「夜間護眼功能」的底層邏輯。
而我們也測試了上面這幾款機子相關模式下的藍光減光能力,這里主要看功能開啟 50% 和 100% 程度的藍光峰值輻射強度降低百分比,成績如下。
只看「療效」的話,當然是數值越大越好,像一加、三星和努比亞,能做到 80% 以上的下降幅度,但不要忽略帶來的觀感問題,護眼模式強度越高,雖然藍光量越少,但屏幕內容也順應顯得越黃,看起來也會更難受。
防藍光是一個挺復雜的問題,如今現在屏幕面板能做到的基本都做了,但要做到真正的護眼,減少對屏幕的依賴才是王道,自己沒控制好,廠商們努力做的可能也只是拯救你壞掉視力前的杯水車薪。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