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作為全媒體時代新型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擴展了內容形態和文字傳播的介質,擁有近5億的龐大用戶群體,也凝結著Z世代為代表的新一代閱讀記憶。這其中,網絡文學是“數字中國”視野下中華文化傳承的代表,是數字閱讀和數字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4月21日,在第28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在上海舉行的“書香上海·閱讀全球”主題合作發布會上宣布,103部網絡文學作品以數字形式入藏上海圖書館。
發布會現場
發布會現場
這些作品內容橫跨網絡文學二十余年的創作歷史,既有《上海凡人傳》《上海繁華》《都市賦格曲》等展現時代風貌的上海故事,也有《吾家阿囡》《擇日飛升》《巫神紀》等凝聚傳統文化底蘊的精品,還有《靈境行者》《黎明之劍》《機動風暴》等融合理性與想象力的科幻作品。此外,《慶余年》《贅婿》《斗破蒼穹》《星辰變》等14部閱文IP改編的動漫、影視作品首次入藏上海圖書館,這也是網文改編IP以數字化的形式首次入藏圖書館。
發布會現場還發布了《Z世代數字閱讀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閱文新增用戶中66%的讀者為95后,累計評論量超3000萬,累計閱讀時長超過20億小時,相當于看完2000萬本史記。另據QQ閱讀數據,近12個月來,93%的Z世代讀者閱讀了至少一本書,年平均在讀書籍超11.7本。數字閱讀不僅讓閱讀“隨時隨地”,也為Z世代提供了交流和討論的空間,豐富了年輕人的閱讀體驗。
在網絡作家遠瞳看來,網絡文學一直在以其“全民創作”“大眾閱讀”和“快傳播強反饋”的特性飛速發展,并不斷從浮躁中沉淀,“在龐大的數量基礎支撐下產生越來越多的優秀、經典作品。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得到大眾認可、傳播正向價值、擔負文化責任的網絡文學,確實正在從曾經的‘邊緣角色’躋身主流,而這與網絡文學從始至終的‘大眾路線’是分不開的。”
遠瞳認為,正是因為全民閱讀全民創作,網絡文學才能始終保持和人民大眾的審美同步,“能始終被最廣大、最具代表性的大眾讀者所接受和喜愛。而數字閱讀則是實現并放大這種‘大眾屬性’的重要手段,必須維持網絡文學的全民屬性,進一步拉近讀者和作者、讀者和作品之間的聯系,才能確保網絡文學作品可以始終符合大眾需求和審美傾向,確保它的生命力。”
知名作家一路煩花也表示:“在如今快節奏壓力大的生活中,現代網絡文學發展十分迅速,各種IP使網絡文學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數字閱讀能隨時隨地帶來更多選擇。我會繼續在傳統文化上敘述作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以更嚴格的標準帶來精彩的故事。”
血紅也表示,“作品能夠入藏上海圖書館,是對我的創作生涯的肯定。但過去的作品有多好,也只代表了過去。作為一個創作者,目光始終要對準未來。我會以此次作品入藏上海圖書館,作為自己創作道路上的一個標桿,激勵自己精益求精,再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談及網文行業的發展,血紅直言:“網絡文學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走上更大、更高的平臺,面對更多、更專業的受眾,接受社會公眾、主流媒體、傳統認知的審視和評價,有過則改之,有功則勉之。更多、更加專業化的讀者,也會倒逼網絡文學自我進化,提升質量,不斷推出精品,力爭創作經典。”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