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說起來有點難受,最近差評硬件部包括我在內很多同事都被狠狠背刺了一回,起因是我們買了同一款國產固態硬盤 —— 梵想 S500 PRO。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無圖無真相。
首先是咱們的頭號大冤種小陳,以 688.98 的價格購入了這款原價 699 的固態:
結果沒想到僅今年才過了幾天,這款硬盤就降到了六百以下。
長江顆粒、NVMe 協議、PCIe 3.0 外加容量是 2TB,還有五年質保,這價格怎么看都香好吧~
所以很快啊,咱們編輯部第二號大冤種智深,就以 591.01 的價格入手了同款固態:
與此同時也有其它幾個同事跟他一起上了這趟車:
本來嘛,固態硬盤對我來說并不是剛需,但是耐不住它后面又降了 50,所以我一個沖動也買了一條,想著以這個價格入手應該不會被背刺:
沒想 到最后還是失算了,你敢信現在連 618 年中大促都還沒到,這款硬盤的價格就已經來到 469,相信降到 450 以下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得益于以長江存儲為主的國產顆粒崛起,除了梵想, 其它品牌尤其是國產固態的價格也都迎來了下降,現在你只要花兩百多就能買到 1TB 的固態!
要知道這個價格,已經比很多機械硬盤還便宜,簡直離譜。。。
所以我后來又沒忍住,又相繼買了幾條其它品牌的 國產固態硬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在補倉彌補虧損:
這些硬盤除了被我拿來給電腦擴容,我還特意買了幾個硬盤盒把它們當大號 U 盤用。
在使用一段時間后,你還別說, 如果你對體積沒太多要求,那么在我看來 “ 固態硬盤+硬盤盒 ” 的組合用起來比那些 U 盤和機械硬盤簡直不要爽太多。
實際上固態硬盤和 U 盤的結構原理基本沒差,主要都是由主控芯片+閃存顆粒構成。
只不過受限于體積和成本, U 盤使用的 主控芯片普遍比較一般,而且 通常只有單顆閃存顆粒只能實現單通道寫入,所以在讀寫性能上通常比不上固態。
就拿閃迪這款賣 999 的 1TB 高端 U 盤來說吧:
它的順序讀寫速度能到 400MB/s,放在一眾 U 盤里算是快的,但到了固態硬盤這邊幾乎就是墊底,更別提 U 盤的 4K 讀寫速度一般也就十幾 MB/s:
可以這么說, 現在我隨便挑一塊固態硬盤出來,差不多都是吊打 U 盤的存在:
當然了,上面這成績是我把固態硬盤插在主板 PCIe 卡槽上跑出來的結果,要是把它放在硬盤盒里再通過數據線插到電腦 USB 口, 速度顯然會有折損。
實測,當我把這塊固態硬盤放到硬盤盒后,它的讀寫速度果然下滑的厲害,基本上已經跟前面的高端 U 盤拉不開太大差距:
而且我發現硬盤盒對性能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
不管是兩三百塊錢的硬盤盒 也好,還是幾十塊錢的硬盤盒,在放上同一塊固態硬盤之后,它們測試出來的讀寫成績實際上都差不多:
這意味著如果你對硬盤盒外觀沒啥追求,買塊固態硬盤+硬盤盒的成本基本就是同容量 U 盤的一半,而且也跟買塊同容量的移動機械硬盤沒差多少。
移動機械硬盤是什么水平不用我多說了吧,體積大而且還不抗摔,讀寫速度也比不上固態,失去了價格優勢后,它除了壽命長點貌似也沒其它優勢了。
最重要的是固態硬盤+硬盤盒進可攻退可守。
平時你除了可以把它當做大容量 U 盤,還可以把 Windows 系統裝進硬盤做成 “ Windows To Go ”,這樣你在任何電腦都能使用自己熟悉的系統。
而當你日后有升級或者組裝一臺電腦的打算,也可以隨時把硬盤從硬盤盒里卸出來裝到主板上,從而做到真正的物盡其用。
不過話說回來。
很少有人會買這么大容量的 U 盤,大部分人買的應該是那種幾十塊錢的 U 盤,如果你已經買了就當我沒說,要是沒買那我還是推薦你考慮下這組合。
至于便宜的固態硬盤怎么選,國產硬盤橫評已經在路上了,感興趣的差友可以期待一波,感謝大家的觀看~
撰文:胖虎編輯:米羅&面線
圖片、資料來源:
京東、淘寶官網
差評,我把 Windows 系統裝進了口袋里!
酷安,如何做一個 " 裝在口袋里的 " 完美 " 的 Windows To Go 系統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