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界面新聞報道,格力電器已解散手機核心團隊。其中,格力離職員工稱,從2022年開始,格力手機深圳團隊負責開發、測試以及行政人資部門逐漸解散,之后整個深圳團隊全部解散,之后格力應該不會再做手機了。
5月20日,針對于市場消息,格力公開回應稱,格力手機研發持續進行中,TOSOT G7是格力第六代手機,且與格力+智慧家居結合,歡迎進入“格力董明珠店”選購體驗。
(資料圖片)
不過,鈦媒體App隨后查詢格力手機官網(phone.gree.com)發現,目前該網站已無法打開,官方公眾號“格力手機”已于 2020 年 4 月停止更新。從格力的回應和現實的狀況來看,格力手機的失敗已成定局,但董明珠依然不想認輸。
造手機8年,董明珠屢敗屢戰
格力開始布局手機業務是從2015年開始的。
彼時,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一場大學演講活動上突然宣布格力手機已經推出,并稱自己正在使用。當年6月的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手機開賣,數量有限,售價1600元。據當時媒體報道,其產品主要由卓翼科技代工,預估早期投放量在10萬部以下。
與同行們都企圖成為下一個喬布斯不同,董明珠的心思還是專注在老本行。董明珠希望借力手機業務,去構建和完善隔離的智能家居生態。在公司年報中,格力對手機業務的描述也是:“搶先爭奪智能家居入口,成為連接各個家電設備并搜集數據的平臺。”
董明珠公開喊話稱,“格力要做手機,分分鐘的事情,銷量做到1個億。”根據統計機構的數據顯示,當年中國手機廠商出貨量約為5.18億部。也就是說,董明珠希望初出茅廬的格力手機,能瞬間吃掉20%的市場份額。
不過,后來格力手機的發展與董明珠的期望相去甚遠。
以格力1代為例,搭載4核處理器,5英寸720P,200萬前置攝像頭,售價1600元。而當時的熱門機型Note2使用8核64位,5.5英寸1080P,1300萬像素,售價僅799元。格力手機性能低一半,價格還比同行高了一倍。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格力之后的幾款手機上。格力2代,搭載驍龍820處理器,售價3300元。同一款芯片,努比亞、vivo同系列在3千元以下,小米5更在2千元以下。
數碼博主摩卡RQ曾爆料,格力手機2代總共生產了30萬臺,因為價格毫無優勢,就賣了1萬臺就賣不動了,剩下的29萬臺只能內部消化。2019年,第3代格力手機在格力官網上架,當時有網友發現,格力手機3代在官網上架后,銷量只有區區16臺。
直到2021年5月,董明珠仍稱會繼續做手機。她表示,“我們的手機到西藏仍然能打通電話。我們也可以根據某個單位的需求進行定制化功能開發。”不過,造手機8年至今,格力最熱門的機型也不過萬臺。
多元化轉型,格力已被落下
追求業務的多元化轉型,這是近年來家電企業的一致方向。事實上,除了手機業務,格力在年報稱,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業集團,旗下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消費品牌及凌達、凱邦、新元等工業品牌,產業覆蓋家用消費品和工業裝備兩大領域。
不過,根據最新的財報數據來看,格力的主要營收依然來自于空調產品。2022年,格力空調的營業收入為1348.59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71.36%,2021年則為70.11%。
空調業務之外,2022年格力生活電器收入同比下降6.43%至45.68億元,工業制品收入同比增長137.88%至75.99億元,智能裝備收入同比下降49.63%至4.32億元,綠色能源收入同比增長61.69%至47億元。多元化布局之中,格力的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的收入都是下降的,工業制品、綠色能源的收入則在上升。
與格力相比,其競爭對手美的2022年年報則顯示,暖通空調業務營收為1506.35億元,占總營收的43.80%;消費電器業務板塊,實現營收1252.85億元,占總營收的36.43%。
同時,多個toB事業群的營收規模也高于格力。其中,美的工業技術事業群2022年收入為216億元,同比增長7.5%;樓宇科技事業部收入228億元,同比增長15.7%;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報收入277億元,同比增長9.6%。
此前,在一檔連線節目中,在被問及“市場認為董明珠做手機就是做錯了,但是董明珠從來不承認,就是嘴硬”時,董明珠回應稱“成功不成功取決于,如果因為我做手機格力沒了,那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但格力有這個能力支撐,多一個研發項目有什么不可以?”
更早之前,在涉及相似話題時,董明珠也曾表示:“制造業是需要數字說話,我一般的決策是沒有錯的,哪怕是在做手機這件事上我也覺得我沒錯”。
不過,這樣的說法隨即引發了輿論的質疑。有網友表示,“市場市場現在這么飽和,專心研發其他項目不好嗎”、“做事不專注,打賭輸了嘴硬”等。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鐘毅)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