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數字經濟時代下,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四大生產要素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如何更好管理數據,對企業尤為關鍵,ERP這一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系統也愈發受到重視。而作為企業OTC(訂單到回款)業務流中的“最后一站”,“收入成本”產品既承擔著海量數據的匯入,又處于庫存交易和交易核算的數據流中轉,因而收入成本想要與海量數據打交道,必然需要一個“大容量”的數據庫作為底層支撐。
日前,華為宣布實現自主創新的MetaERP研發,完成對舊ERP系統的替換,目前已覆蓋了華為公司100%的業務場景和80%的業務量。其中,基于華為云GaussDB,MetaERP構建了“收入成本”產品,進行收入成本集中管理,高效支撐了華為公司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終端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華為云計算、數字能源等多種業務的統一、實時收入成本核算。
“收入成本”產品面臨億級數據量難題
ERP作為華為企業經營最核心的系統,伴隨著華為20多年的快速發展,支撐了每年數千億產值的業務以及全球170+國家業務高效經營。因而,想要實現MetaERP的替換,就必須面對華為極度復雜的業務、巨大的賬本業務量,以及千萬級流量洪峰。其中,收入成本確認核算單總數據量為66.24億。
面對如此大的數據量,如何保證業務系統零故障、零延時、零調賬是MetaERP收入成本產品團隊的最大難題。“這是因為‘收入成本’產品的使用特殊性。一般每月月底最后一天,業務都會進行沖刺,在最后1個小時極有可能出現100W+的收入成本核算行。此前基于舊ERP系統,業務處理完100W的收入成本核算單預計需要8小時左右,如果當晚18點之后才處理完成,相應的收入核算只能計入到下一個會計期,從而導致關賬不及時,影響財務報表出具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產品團隊解釋道。
億級數據量、瞬時百萬級峰值,這讓MetaERP的替換攻堅難度陡增,也對數據庫這一“收入成本”產品底層技術支撐的容量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GaussDB按需彈性擴展,包容海量數據
面對如此高要求,什么樣的數據庫能夠完美勝任?開源的MySQL或PG數據庫在數據量達到2.4TB后,一定幾率會出現IO瓶頸導致業務性能下降;并且2.4TB數據量后高概率無法在業務低峰期完成全量備份,導致全量備份失敗并進一步搶占業務IO;這些問題和限制都無法滿足華為ERP業務的訴求。
當時團隊面臨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由應用自己做分庫分表,但是ERP因為其特殊性,可能有不少跨數據庫的操作,比如數據歸集或者合并等等。這些請求如果是通過分庫分表來做,會非常復雜;另一個選擇是找到一個功能強大的原生分布式數據庫,既能滿足業務場景,又能滿足安全可信的要求。而華為云GaussDB就是那個選擇。
基于此,研發團隊選擇了GaussDB, GaussDB也用其硬核實力很好回應了MetaERP“收入成本”產品構建的技術要求。
具體而言,GaussDB單庫容量可達24TB,一方面輕松支撐ERP系統的存儲需求,另一方面采用緩沖區淘汰算法、并行邏輯復制(突破300MB/s)等技術,確保大容量下性能表現依舊穩定強勁;基于備機快照備份,實現永久增量備份,解決備份搶占業務IO痛點問題;并且可以根據業務壓力動態伸縮讀節點,讀吞吐量提升2倍,主/讀節點間數據同步秒級時延,輕松應對ERP月底、年底沖刺期間億級數據量、瞬時百萬級峰值的并發訪問壓力,足以支撐華為ERP超過200+子公司的業務體量。
有了GaussDB的強力加持,MetaERP成功構建了“收入成本”產品,穩定支撐華為公司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終端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華為云計算、數字能源等多種業務的實時收入成本核算。同時,MetaERP“收入成本”產品通過將收入核算、成本核算統一解耦到“收入成本”產品進行集中管理,實現核算規則的抽象和標準化,核算入口支持靈活可配,并已在華為公司中國區、海外切換中得到了充分實踐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MetaERP系統遷移中,華為云GaussDB從老ERP系統完整遷移和裝載了超過168TB (ERP)的數據,為上層業務實現無感和可靠切換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保障。
如今,GaussDB已全面支撐MetaERP,上線包括收入成本在內的9大核心產品,實現穩定運行無問題,端到端業務效率10倍提升。事實上,在MetaERP這場被稱為“強渡大渡河”的3年技術突破中,華為云GaussDB作為智能數據底座,在成功支撐華為集團新MetaERP系統實現全棧自主創新的同時,更依靠其“高性能、高可用、高安全”的技術特性,全面支持華為業務需求快速響應、經營決策科學高效、應用數據安全可信。面向未來,華為云GaussDB也將持續技術創新,用技術力量提升企業服務質量、效率、體驗,保障企業業務穩定運行。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