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新機發布潮總算是過去了,不知道差友們看完各大手機廠商發布的這些新機有啥想法,還是已經趁 618 入手心儀的手機了?
在我看來今年可以說是安卓手機市場的一個分水嶺。
(資料圖片)
一方面很多廠商對高端市場發起了新一輪沖擊,得益于這次高通和發哥都挺給力,再加上旗艦機在影像上的瘋狂發力,它們的沖高都已經初具成效。
如今很多國產安卓品牌的超大杯旗艦,它們在售價上都已經比肩甚至超過了標準版 iPhone。
有網友甚至調侃說: “ 以前是沒錢買蘋果,現在是沒錢買蘋果 ”。。。 我相信只要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勢頭,那么它們沖高成功勢必指日可待。
另外一方面,旗艦機終歸不是走量機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價格上來之后,手機廠商也在想方設法填補低端機與旗艦機中間這部分的價格空缺。
現在不管是中端機還是次旗艦,它們的產品力都是杠杠的,可以說 要性能有性能、要質感有質感,而且內存和容量也是量大管飽,簡直不要太香!
要說以往我們買手機,如果預算充足的話, 我相信很多人應該會優先考慮這個系列的超大杯旗艦,因為它能提供的各項體驗都是頂級。
然而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我看來論日常綜合用機體驗, 如今那些超大杯旗艦還真不一定能比得過標準版旗艦,甚至很多時候 買標準版反而會比超大杯來得更加合適。
為啥這么說呢?
我們都知道超大杯旗艦向來都注重在硬件特別是影像還有性能方面的堆料, 堆料是確保手機擁有良好體驗的硬件基礎,廠商們這么做本身就無可厚非。
但是這樣很容易就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堆完料后機身重量動不動就會直奔 200g 以上,同時厚度超過 8mm 甚至 9mm 的超大杯根本不在少數。
重量和厚度上去之后,這些超大杯的握持手感本來就已經大打折扣,再加上機身背面碩大的攝像頭模組的存在, 只會讓它們的手感變得更加一般。
千萬不要覺得手感不重要, 大多數情況下手機都是拿在手上玩的,它的重量和厚度會直接反饋到你的手指特別是小拇指,時間一長根本吃不消。
單就握持手感而言,基本上每家標準版都比超大杯來的優秀,包括次旗艦和中端機也是, 不到 200g 的重量和 8mm 左右的厚度拿著簡直不要太舒服。
另外我發現現在超大杯堆料也不是在每個方面都堆。
其中影像肯定是堆料的重中之重,在次旗艦和中端機都普遍用上性能更強的芯片的情況下, 超大杯旗艦如今主要就是靠更極致的影像跟它們拉開差距。
但是它在其它方面未必就能跟標準版拉開差距,對于影像的極致追求讓不少超大杯都有點偏科。
就拿振動馬達來說,大概是因為 1 英寸 CMOS 擠占了太多空間,目前有不少超大杯旗艦,它們采用的振動馬達規格其實還不如某些次旗艦。
開啟振動后用鍵盤打字你會明顯感覺到它們的差別,系統調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振感,但這并不足以彌補它們在振動馬達上的差距。
包括快充也是。
如果 你去各家手機官網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支持百瓦以上充電功率的手機大部分都是次旗艦或者中端機,甚至個別千元機也支持上了百瓦快充。
但你看小米、OPPO、vivo 還有華為推出的超大杯旗艦,它們支持的快充功率基本都沒超過一百瓦,不過無線充電倒是無一例外都給足了 50W。
至于原因么,是因為同樣體積的一塊電池,快充功率越大,額定容量就越小。
現在超大杯旗艦很大一部分機身空間讓給了相機和散熱,電池如果還想要保持大容量,就只能在充電功率方面做出犧牲。
然而就算是縮小快充功率確保電池容量,超大杯旗艦的續航也不見得好。
一方面是因為廠商不會給它們用上容量特別大的電池;另一方面這些超大杯搭載的往往都是 2K 屏,包括它們的激發亮度也很高,耗電快也正常。
總之現在的超大杯, 給人感覺更像是在逐漸走向極端,為了極致影像犧牲了包括手感、快充在內的諸多用戶體驗,這點在個別機型上表現尤為明顯。
相比之下,那些標準版旗艦就很均衡, 它們性能可以、 充電也快、屏幕不差、手感更是一流,影像能力雖然差點意思,但隨手記錄日常綽綽有余。
不過說到底,以上觀點僅僅只是代表我個人,我相信肯定有人愿意為了更好的拍照犧牲一些手感。
至于到底該把手機當成優秀的娛樂通訊工具,還是把它當成一臺具備創造力的攝影裝備, 就看我們個人選擇了。
撰文:胖虎 編輯:米羅&面線
圖片、資料來源:
各大手機廠商官網
微博 @DTCHAT、@大米評測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