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原名于力,從下鄉知青到高知識分子,從公務員到媒體精英,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他大概率是一個荷爾蒙旺盛又自律的人。
(資料圖片)
當我們新一代的青年絞盡腦汁想成為網紅的時候,司馬南在傳統媒體為王的時代就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靠“反偽科學斗士”出圈的司馬南老師不僅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成為眾多高校和電視媒體的座上賓,還一路成為榮譽的收割機。
比如曾獲得過“中國首屆十大青年新銳人物”,“全國首屆反偽科學特別貢獻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并在1999年達到巔峰,獲得美國《亞洲周刊》“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50人”之一。
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這個就叫做“頂流”吧。
進入流量時代,善于在輿論場上馳騁的司馬南,可能自己都沒有料到,人生暮年還能從以前的公知晉升為全網皆知的新“頂流”。當然,被捧得有多高,一旦摔下來就有多慘。想要出多大的名,就得忍受生活被網絡放大的倍數,以及間歇性反向網爆所帶來的“快感”。
長期關注司馬南的圈內人士將司馬南稱為“風口捕手”,他們對司馬南過往的互搏術做了一個形象的總結:
1、特異功能熱時有他,跪拜恩師嚴新,混在其中騙吃騙喝。反特異功能時立即臥底歸來,“死道友不死貧道”;
2、高調反轉基因時有他,與支持轉基因的方舟子稱哥們的也是他;
3、寫書立說批判美國民主有他,將兒子老婆送到美國學習生活的也有他;
4、跪舔莫言獲獎一頓狂夸贊有他,質疑莫言獲獎大肆上綱上線也有他;
……
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司馬南高舉反美大旗,從“反偽科學斗士”轉型為“反美斗士”后被傳出在美國購置房產,將妻兒送到美國生活。因此,江湖上為其臺上與場下的雙面作風總結出了那句名言:“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最近兩年,司馬南通過連環炮轟聯想,又轉型為了防止國有資產丟失,“抗擊無良資本家的斗士”。其愛國主義形象也完成了結合具體場景的新迭代,繼續圈粉無數,以至于IP的商業價值被影視界盯上,一年內參演多部電影。
本來嘛,憑本事掙錢,名利雙收沒什么可非議的。不過司馬南的一趟美國駐華大使館之旅的真人秀又把自己推上了熱搜。新一代的夾粉們幡然醒悟,原來司馬南老師的兩面性玩得這么絲滑,底線低的有些出乎意料。
人們為什么對司馬南去美國駐華大使館慶祝美國獨立日一事這么敏感呢?能被美國駐華大使館看上的非官方人士,想必都是各個行業的精英,至少在人家眼里不會是鐵了心反美的義士。而我們的司馬南同志是依靠堅定的立場,決絕的態度,犀利的觀點和連環的動作在輿論場出位的。
結果,司馬南在名利面前這么經不起誘惑,甚至認為其站到對方的隊伍里面去了,這多少讓夾粉們大失所望。特別是司馬南為了降低這種反轉帶來的沖擊,還刻意的從從收到邀請函就開始做宣傳,給夾粉們先打上心理預防針,不是我主動的哦,是美國人邀請的,我也一臉疑惑,我只是代表大家去看看,還站在了副司長才能站的C位。
哎,還能說什么呢?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