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雷軍在微博上給K60至尊版做宣傳,內容是“24G+1TB”,配合其圖片上的文字“至尊,自然頂配”,雷軍的自豪之情躍然紙上。
(相關資料圖)
而在雷軍這條微博的下面,充斥著類似“真實首發24G+1TB,我米真的強”的評論。
還好,在8月15日的發布會上,小米并沒有把手機的內存全部提升至24G,K60至尊版的起跳內存仍然保持了12G,但最高已提升至了24G。一臺手機的內存甚至比很多人的電腦還要高了。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一些國產手機廠家像中了風似的,將原來手機常規的8GB運行內存持續推高,12GB成了基本配置,今年又有廠家號稱普及“16GB”,現在小米等廠家又將手機內存提升到了24GB。
雷軍和小米們似乎又找到了一個突破行業“極限”的賣點,一個又可以不斷炫耀的配置。
真是無知者無畏,手機廠家把不斷加大內存作為自己的賣點,恰恰說明了安卓陣營的無知,這也是一些國產手機廠家的恥辱和無能。
決定手機流暢度和用戶體驗的,不僅僅只是不斷提升內存容量,更重要的是如何優化系統,減少系統和APP的資源消耗。
基于iOS的iPhone和基于HarmonyOS的華為手機,基本版不是6G就是8G,但無論是iPhone還是華為手機,即使在8G以下內存中都可以流暢的運行,尤其是華為手機,在升級到HarmonyOS 4后,8G內存可以完虐一眾安卓手機,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無論是小米的MIUI、vivo的OriginOS,還是OPPO的ColorOS,這些號稱OS的所謂系統,動不動就說重寫的了安卓系統,但充其量也就是一個UI而已,要不怎么就解決不了安卓系統能耗過高,系統和APP占用內存空間過大的問題?
這些所謂的OS們,除了在系統中加入了廣告和各自己的一些應用外,從運營效率上看,和原生安卓比并沒有什么優勢,在大多數情況下,其運行效率并不比原生安卓強。
在系統優化方面無能無力之后,一些安卓系的廠家就開始不斷的提升內存容量來提升手機的流暢度,還好這兩年在長江存儲的逆勢崛起中,讓內存和存儲市場持續下降,要不安卓手機廠家要這么大方地增加內存容量,可能要讓用戶再次成為冤大頭了。
回顧這幾年國內手機市場的發展,似乎實難總結出有何技術方面的突破。在華為被制裁后奮力突出重圍四年里,開始各廠家以為迎來了一場市場的狂歡,但堅持著的市場變化讓他們都傻了眼,華為讓渡出的市場,被蘋果照單全收,而小米、vivo、OPPO和榮耀們,是一個子也沒有撿著。在高端不成,低端萎縮的市場環境中,國產安卓系統廠家開始了同比20%的銷量下降,徹底表現出了一幅擺爛的狀態。
于是就出現了中國手機市場最為魔幻的一種現象,一開發布會,各廠家就開始吹,我用的是高通的旗艦芯片,我驕傲;我用的是三星EX材質屏幕,我驕傲;我用的是索尼最頂級的CMOS,我驕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種景象,似乎司空見慣。
在此想弱弱地問一句,你們自己有什么啊?
與這種魔幻現象相伴的就是不斷地去所謂的“堆料”,不斷提升的內存容量、不斷提升的充電功率,不斷提升的影像優感器面積,但這些參數堆上去了,然而用戶體驗并不見提升。
最可怕的可能并不是為所提升的配置參數,而放著各自修改的安卓系統問題一大堆卻視而不見,可能在這些廠家的心里,所謂的創新就是怎么用創新這個詞去忽悠用戶而已。
手機傳感器面積已經堆到了一英寸,下一步怎么辦?是上4/3的傳感器還是上APS-C的傳感器?充電功率提升到了200瓦,下一步是做300瓦還是500瓦呢?雷軍已經將內存提升到了24G,下一步是不是32G要成標配呢?
要知道,目前市面主流的筆記本也就配置了16G內存,那可是桌面處理器和桌面操作系統。在蘋果的Mac體系中,MacBook Air系列和iMac等系列產品,基本內存配置仍然只有8G,但這些配置了16G或者8G的桌面電腦,并沒有像現在有些廠家的手機一樣不流暢啊?
不斷提升手機的配置,并不一定能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但給用戶帶來的成本負擔卻是很現實的問題,國產手機廠家如果不能正視自己在系統上的問題,可能用戶體驗永遠也無法提升。
把手機內存提升至16G甚至24G,不是什么可以驕傲的事,而恰恰顯示出了手機廠家軟件團隊和系統團隊的無能。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