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一加在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舉行了新品發布會,帶來了新款性能手機引領者一加Ace 2 Pro。發布會后,眾多媒體向一加中國區總裁李杰Louis進行了提問,問題涵蓋了許多方面,如產品本身的軟硬件、對質感的追求、一加在性能賽道的布局策略、對行業未來市場的規劃等等方面。對此,一加中國區總裁李杰Louis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回答。
Q1:一加 Ace 2 Pro在產品方面有了巨大提升,且定價非常激進,一加內部是怎么思考的?
(資料圖片)
李杰:關于產品定義和定價,我們現在的思路目標很明確,要做性能手機的引領者。我們現在在想這道題到底怎么解的時候,會優先選擇去做出不同檔位里面產品力最強的產品,這是思考的第 一邏輯。
所以每個檔位里面,我們基本上都會先考慮這個檔位用戶需要什么,核心場景是什么,以及基于現在市場洞察,相比于現在其他用戶可以選擇的產品,我們能夠提供哪些差異化價值,提供哪些更好體驗和服務,這是所有事情的原點。有了這個以后,接下來才是對于價格的思考。
產品力優先也可以有非常極 致的價格,它們不矛盾,但是順序不能顛倒,順序顛倒了以后會有問題。很容易把產品的定義變成基于成本來倒推的邏輯,很容易不太考慮用戶體驗和使用場景。但我們做一加 Ace 2 Pro不是這么做的,用戶充電每天都要用,指紋每天都要用,馬達每天都要用,硬件之外還有軟件的綜合體驗,這些都很重要。比如說雨水觸控,說實話這個體驗最早跟內部提出來的時候,他們覺得不可能,但是大家還是想嘗試一下,研究一下有沒有解決方案,因為這個是有用戶價值的,我們很多思路是這樣來的。
于是我們的產品力就出來了一種“超級爆”的感覺。在這個產品力的基礎上,價格也是最極 致最有誠意的,這是我們現在做事情的思考邏輯和出發點。價格出來以后,用戶看到這樣的產品力,就會被打動。我剛剛也說了,如果說產品力接近的時候,我們的價格絕 對是最極 致的,當然如果你的價格跟我接近的時候,我的產品力也一定是遙遙領先的,這是我們的自信和底氣,這是我們的競爭策略或者產品策略。
我們想的比較清楚,也會比較堅定的走下去,這款產品基本上是這樣的思路和策略下的產物。包括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一加 11 、一加 Ace 2、一加Ace 2V 都是在同一套策略之下的產品的定義思路。我們取得的結果也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我們只布局了幾款產品,不像很多品牌各種機海戰術,我們更多還是把每一個產品扎扎實實做好。
大家有時候會去看一加整體份額,我們沒有2000以下的布局,但我們會去看2000以上整個產品表現,想著在2000以上的線上市場這部分用戶到底還有什么東西沒有滿足,我們怎么提供更好的產品力的產品出來,這是做事情的基本策略或者原則。
Q2:延續一下雨水觸控問題,比較想了解一下從痛點發現到技術實現,背后的過程是什么樣子的?
李杰:我們發現,對性能要求比較重度的用戶,觸控體驗的日常使用頻率也非常高,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把它列為重點做的方向。
我們先看要解決什么問題,第 一步,把斷觸、誤觸這些東西都給它做了很多優化,結果是內部測試和產品指標非常好。在觸碰表現這塊,做完第 一階段就要看第二階段布局。有人說了觸控搞了半天,怎么證明你比別人更好?或者現在還有哪些痛點沒有解決?
我們有一個伙伴指出來,早上刷牙的時候會刷一些新聞,或者看一下視頻號,手一般是濕的,滑的時候發現滑不動。或者給誰發個信息,發不出去,只能刷完牙把手擦干凈,這個東西一說大家就懂了。
一開始我們就明確了需求,然后跟研發部門去說,大家第 一個反應是這個搞不定,覺得這個東西不太可能,因為水珠形狀很多,有些是點狀的、立狀的、塊狀的,如果是洗澡場景和下雨場景水珠又不一樣,屏幕上可能有千奇百怪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去做定義和識別。
但他們就繼續搞,最終拿了一個樣片出來。說給你們秀一個東西,以前疫情的時候都喜歡用酒精,他們那次用酒精把屏幕上噴了好多水,用手去試,我們試完以后,發現很不一樣。然后把這個東西鎖定了,做工程化驗證、測試,大家前后經歷了一年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找到了真正的痛點,攻克出來了,用完的人感受會很不一樣,我們現在在大量做類似的一些事情。
Q3: 發布會上有一個視頻說 一加Ace 2 Pro的APP 保活率非常高的,從手機廠商視角來看可能會覺得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技術創新,但是站在用戶角度,會不會覺得感知度沒那么強,因為用戶不會同時打開這么APP,包括 24GB + 1TB 大內存,它會不會有點太過了?
李杰:有可能是我剛才沒有講清楚,其實這個東西特別有用。我講幾個場景,會比較清楚一點。比如說你早上用36kr應用看一篇文章,你沒有看完剛好有事忙去了。到了下班的時候,晚上突然又想看那篇文章。換做以前得重新進去,從應用第 一頁搜那篇文章再點進去。保活能做到72小時的話,這就意味著你上次看到的文章是第三段,你下次點進去還是在第三段,從體驗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包括發布會里面講的例子,我看一個劇今天沒有看完,第二天還想看,點進去以后昨天看到哪一個片斷今天會繼續,本質上在縮短等待時間。
里面還有一點點技術,叫做熱啟動和冷啟動。熱啟動是數據隨時準備好隨時調用,但是如果是冷啟動,相當于每次找它過來之前,都要先預熱一下。比如我有一杯熱水要倒,冷啟動是我要等一會它才會出熱水,而熱啟動相當于那里永遠有一杯熱水在等我,這樣對比就會有區別了。如果說我可以少等5秒,一個應用少等5秒,一堆加起來以后的體驗,感覺就不一樣了。比如疫情的時候樓下經常檢查健康碼,我用一加 10 Pro一掃就出來了,不會把后面人堵住,但是有的手機一直在那兒轉,后面人還催你,像這些東西,對于性能要求比較高的用戶還是能夠感受到的,就是我剛剛講的那些比較形象的例子。
Q4:我們測試一加 Ace 2 Pro的時候,感覺它的性能釋放不是特別激烈,我說的不是特別激烈是基于它這么強的硬件和系統說的,一加后續會不會開放一個類似于X模式,就是接上液冷散熱器有一個X模式,這個會不會考慮開放?
李杰:手機這個產品從產品規劃角度來說它是比較難做的,難做在有好多矛盾的地方,它是一個移動設備,不像家里玩的游戲主機,可以永遠的充著電。但是手機要握在手上,它的電池,里面各種器件也就那么大,重量、體積,同時性能跟功耗也是一個矛盾體。
什么叫好產品?有時候用戶會說,水桶機是好產品,為什么覺得水桶機是好產品,它比較均衡。但是均衡是有性格的,不是沒有性格的。其實在這個地方是有很多取舍和平衡的問題,我們現在推出去的默認模式,一定是我們認為,能夠滿足比較激進用戶的游戲和場景下的需求,也覺得在功耗發熱方面做了平衡,它是一個綜合參數。
Q5:一加和原神合作有一段時間了,現在有這么好的硬件平臺,后面會不會先推出一些優先于友商的游戲體驗,比如手游端1080P原神這種。
李杰:我們跟原神的合作,首先為什么能夠跟原神走在一起?原神這家公司也非常注重產品體驗,我個人跟他們交流過幾次,他也來過我們公司幾次,我覺得是在底層思路上,雙方都非常在乎用戶真實的東西,我們確實基于用戶現在的一些體驗場景去做相應的優化和未來布局,這個是有在做的。
但是它不一定是你說的獨有功能,因為我們更多想的是,我們在原神上面做了優化,大家也聽說過,跑分不如跑原神,它本身對于性能這塊要求非常高的一款游戲。所以我們認為除了原神本身,今天給大家說的優化之外,我們也還會看中把原神跑的好,其他的游戲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游戲的能力布局,也是雙方配合先把原神優化完以后,對其他游戲和其他場景也會有一些支撐,我們更多在做這樣一些事情,它會輻射更多場景,當然原神本身的優化肯定要做好,大家可以期待接下來一加產品在原神的一些體驗上面的新亮點,我們有在規劃和開發當中。
Q6: 一加之前是一個低調的品牌,但是從今天這個感覺來看,一加變得很強勢,越來越不溫和,甚至感覺有點兇猛。這是你們自己內部定的策略嗎?會做更多開放性的,或者之前沒有嘗試過的方式嗎?
李杰:這不是我們的策略。首先大家要先還原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他們先比較我們,于是我們臨時加了幾頁PPT,也比了一下,而且我們更多的說產品層面對比,這個事情先澄清一下。
第二,這個絕 對不是我們內部的策略,可能有一個交集的地方是:我們瞄準的用戶群會有重疊或者交集。這部分用戶是我們與友商共同想要去爭取的用戶,所以在這個上面有所交集,僅此而已。
我們內部更多會去看相對于在市場上的其他品牌,我們能不能給這部分用戶提供差異化?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價值?除了在硬件,包括我們做的網絡技術、觸控技術,接下來還會有很多新技術。還有非常重要的,我們想去做一加的質感,一加的品牌設計和質感還是非常有口碑的。所以你會發現友商提,很多人跟它競爭,但本質上一加的思路完全不一樣。相對于以前的品牌來說,我們更像一個新物種。我為什么這樣定義?大家仔細回憶一下,以前在這個領域里面,性能手機大家更多會去講性能、參數、配置、價格、跑分,但是事實上,一加在質感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檔位我們可以做出這樣質感的產品。上次有一個媒體老師不是搞外觀專項研究的,本來是做評測和拆機的,他專門跟我在質感方面聊了半天。他覺得,怎么回事,攝像頭模組這個地方怎么能做出這么好質感的東西。其實我告訴大家,這個地方花費成本是很高的,以前從來沒有其他品牌會這樣思考問題。
我在發布會里面講了,光這塊玻璃,如果仔細看,上面的字是立體的,最開始他們提立體的時候,我以為是貼上去的,后面發現是整塊玻璃雕成非常精細的刻度。我們這樣做了以后,大家拿在手里的質感,包括金屬漆的感覺,都不一樣。我們相對于現在細分市場里面一些產品,我們的產品在質感這塊可以說是領先非常多的,因為我們會覺得這塊是一個重大的機會點。
原來大家更多拼那些東西我們也有,在這個基礎上一加又卷了質感,又做了軟件技術的提升,我們又定了非常極 致的價格,當這幾個因素疊加的時候就會看到現在的情況。所以我怎么做出差異化有價值的產品?我的產品更好一些,產品力更足一些,可能價格也會貴一點,但是這部分的價格相對于我們提供的產品來說是完全劃算的——這是我們內部運作的邏輯和策略。
你問的這個并不是事實,我必須還是要澄清一下,是我們先被對比了,我今天才會有一些內容做一些回應和對比。
Q7:剛才聽您講了后面幾頁PPT都是臨時加的,想問一下價格那頁有改動嗎?
李杰:其實我們的價格沒有連夜說服高管的橋段。因為我們一開始的目標和策略定的非常清楚了,我一開始想的是怎么在這個檔位做最 強的產品力。比如現在Ace 2 Pro的檔位,大家各個維度都可以比一下,最 好拿真機對比,不是拿網上參數對比,最 好把兩個機器放在一起體驗一下對比一下。外觀也好,里面的體驗也好,我們完全不怕比的。
做完這個以后,我們自己定價也非常清晰。上次有個網友給我留言說,一加 11 你能不能降點價,我等好久了。現在一加11賣的是原價,7月份一加 Ace 2也基本上按原價賣,京東長期缺貨。因為我們策略是一開始就是,走非常誠意的首發價格,避免在生命周期當中頻繁跳水。有些產品的操盤不是這樣的,很多是先留一點利潤空間,中間再打掉一些,前后做一個平衡。這種思路和策略對首發用戶并不友好,所以我們想從一開始就在首發價格上面定的比較極 致。
我剛才說的加了幾頁,純粹是因為雷總在發布上比我們,所以也比一下他們的產品。
Q8:做了細分線上賽道一年之后,這里面的競爭方式和手段您適應嗎?以及以后的市場策略會不會有改變?剛才還有記者說,感覺一加好像沒有以前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感覺了,問一下以后在市場和產品策略上會更加主動一些嗎?
李杰:如果說有一些東西是事實,或者說客觀對比產品,我們是接受的。本身我們自己也會看自己的產品,看別人的產品,好的地方我們會虛心接受和學習。但是有一些東西就是有的沒的,完全是離譜的,甚至不講事實的東西,我們還是要比較正式去做一些回應,這是我們的策略。
至于其他的東西,一開始挺不適應的。我一開始是做產品的,我覺得把產品做好,把價格定香,這是最重要的,但是后來發現行業確實比較復雜。但是即使這樣也不會改變我的重心和精力分配:我們內部很多的小伙伴都知道,我每周五天有三天時間都是在跟研發產品線開會,60%以上時間都是跟研發產品線在一起,只有一部分時間在處理別的事情,這個事情我也會堅持。因為最終競爭或者想取得目標,如果讓我打個比喻,產品是1,其他的所有一切動作是在1后面畫幾個0的問題;產品如果不是1,它是0,甚至負的,后面動作再厲害,對于品牌和銷量來說傷害越大。所以,我自己接下來的精力也會延續之前的習慣。
我們也不想打口水仗,如果我們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或者非事實指責的時候,我們會做一些回應。
Q9: 一加今年選擇質感這件事的打法,以前一般都是線下機做,線上品牌很少做,因為線上畢竟很難摸到真機,看參數或者渲染圖都挺好的,結果真機到手不是那么回事。我比較好奇一加堅定選擇這條路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是怎么考慮的?
李杰:你這個問題我們內部激烈討論過。在去年我剛接手一加的時候,我說一加以后品牌的三個關鍵特性:“極 致性能”、“質感設計”、“旗艦體驗”,這是去年年初的時候,我剛去一加,用了三個月時間跟大量一加的老用戶,包括一加一些老同事,大量訪談交流完以后,定下來的三個品牌關鍵詞。為什么是這三個?
一開始定這個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像你說的,大家都是美圖,有的圖修得還有點夸張,有些圖修的光影,有些質感加了效果以后,可能跟真機實際的東西并不是一樣的。所以這種情況下,確實最開始提這個時候是有一些爭議。
但是我是這么思考的,做任何商業決策要回到用戶。我自己一畢業就做手機,做了十幾年,智能手機從功能機開始搞,智能機整個歷程我都經歷了。所以我有一個判斷,當一個人換了五六部手機了以后,你再用他買第 一個和第二個手機時候的產品思路給他做產品,他不一定會買單。而且手機相對于別的設備,它是要拿出來時刻帶在身上的,我相信大家還是在意質感的,要不然衣服、奢侈品各種好看的東西,美容、美發各種關于美的需求不會被人追捧,因為這是人的天然需求。
我當時在想,這個地方它是一加的優勢、又是用戶很多吐槽的痛點:比如邊框太粗、滑動起來有一定的阻塞感。既是用戶痛點,也是一加的優勢,這幾個結合在一起我們發現,在這個地方,現在其他的品牌給他們提供的產品并不好。對于我來說,這三個疊在一起交叉的部分就是我需要去打造的產品力或者打造的心智部分,所以去年定下來以后就沒有動。
今年的幾個產品大家可以看看這個質感,在這個檔位隨便比,比質感、顏色也好。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自己也清楚,我在ID工業設計上是多花了成本的,但是這塊我們從始至終沒有變過,我們非常堅定,因為這是我們跟別人比的差異化優勢,接下來也會延續。目前是非常堅定的,要做性能非常好、質感又非常強,然后再把旗艦的體驗做好,這個產品力就是在性能手機賽道里面比較理想的產品方向。
Q10: 前一階段 IDC 發的報告表明, OPPO 整個上半年出貨量表現比較好,一加也有一定的貢獻。我們看到現在一加好多產品跟 OPPO 系列有一些接近了,我比較好奇 OPPO 跟一加的關系,在使用他們底層技術同時,內部怎么保持差異化和內部良性競爭的?
李杰: OPPO 具體產品策略本來不應該我回答,我講一下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一加品牌的使命和目標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就是面向線上對性能有重度需求的用戶,年輕男性多一點點,服務好這部分用戶就是一加的使命。我需要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去爭取這部分用戶群。
OPPO 有它自己的客群,從需求本身的角度來說會有一些差異,你如果注意看,一加那么強的散熱,還有充電,它的產品不會去走極 致輕薄路線。但是有一部分用戶,對于外觀、拍照、輕便感有很強的需求,對游戲等等場景需求不會像一加用戶這么強。所以在產品定義,甚至在整個軟件調度上面,這些東西也都會有一些差異。
我們現在非常滿意的一點是,用戶滿意度不管一加,還是 OPPO ,一直在持續提升,這是我們非常注重的數據,所以一加在很好的服務它所服務的人群, OPPO 也在服務好它的人群,我們內部沒有太多的競爭關系。
Q11: 你們在發布會上提到的影像,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拿到很多 OPPO 的技術。我比較好奇的是,這些技術在沒有馬里亞納芯片支撐情況下,在一加和 OPPO 手機上會有什么區別?
李杰:首先我們談到影像,比如模組,再加上整個影像處理器,我們一般叫它ISP,再去匹配算法,所以你里面提到的芯片是其中的一環。
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情是,在影像方面有長期的布局,這個方面統一規劃。包括模組里面、鏡頭部分、馬達部分,還有各種各樣硬件技術、算法部分等等。公司首先是做統一大量布局跟研發,這是我們一個核心賽道。在這個基礎上,剛才你問了各個產品之間,其實算法的東西不是像大家想的能夠完全移過來,它對于算力平臺是有要求的,有一些算法比如說在高通第二代驍龍 8 平臺上能夠跑,但是有可能在驍龍 8+ 上面就跑不起來。雖然ISP能力的進步,有些算法才能夠跑的起來,但是里面跟內存還有一些關系,基本上可以理解成影像整個技術貨架我們都在做大量布局跟投入,各個產品線或者叫各個產品根據自己的定位做了一些軟硬件選型,比如模組用什么、平臺用什么,再去技術貨架里面匹配相應的東西。如果說硬件一模一樣情況下,確實在效果上我們可以做到基本上一致,如果硬件不一樣的話也還是會有些差異的。
Q12: 一加進入 2-4K 中端價位段做性價比設計也都一年多了,友商的反撲也是比較激烈的,您感覺做這個事它有一些什么樣的坑?有什么樣的特點是您比較印象深刻的?
李杰:我在這個地方要澄清一下,大家最終看到的價格、性價比這些可能是個結果,但不是邏輯的原點,只是我們做的這些事情可能最終讓你感覺是性價比很高。
但如果我一開始搞性價比,先定價格再想這個東西怎么做,又回到卡價位思路里面,最終做出來了性價比產品那就跟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力。
我們真正的原點還是想怎么做好這個檔位的產品。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個檔位有這么幾個產品,一加要想做幾個產品放在這個檔位里,我的產品到底能比別人好在哪里、哪些東西是用戶在意并且我們能夠做得更好的,我就把東西做上去,產品出來了以后就會比別人好。真實的產品力應該支撐的價格是多少,我們定一個合理價格,對于用戶來說選擇起來也比較簡單,我們以前都是這么做定價邏輯的,還是比較清楚的,也沒有搖擺。
Q13:從這兩天發布會感覺到,2K到4K競爭市場比較激烈,今年以來這塊的市場越來越多廠商重視,您覺得競爭態勢最大感受是什么?對于下半年走勢有沒有一些展望?
李杰:先說第 一個問題。競爭肯定是非常激烈,但是最終受益的還是用戶,大家能夠買到更好的產品,所以競爭部分你很難完全回避。對一加來說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們所有的原點一定是要回到我們去爭取的那部分用戶,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他們到底有哪些需求還沒有被現有產品很好的滿足好,包括被上一代產品沒有很好的滿足好,后面的產品定義到底怎么去做。基于這個產品定義,如果要把它體驗做好,我還缺哪些技術布局,還需要去跟別人做聯合研發,還是自己投,這些東西是我們天天思考的問題。我相信我們做了很好的產品,價格也很合適,我們是無懼競爭的,其他的東西都沒有那么重要的,它是一個其他次要的因素。這是我自己的感受。接下來一加的目標和前進的道路,包括方向和策略,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清晰的,我們會按照現在的技術路線走下去,做最 好產品力的產品,給到用戶很好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關于市場展望。首先手機它真的還算是一個剛需產品,大家如果注意去看,每年在國內還是有 2 億多部手機銷量,你如果換算成 GMV,現在GMV 下滑的幅度其實不大,這意味著用戶在當前消費環境,或者消費力情況下,他都傾向于買一個產品力更好的產品,能夠用的更久,這是另外一個行業的洞察。所以你會發現銷量下滑了,但是單價上去了。這也是我們第 一階段就是想先去爭取線上 2000 元以上的有這部分購買需求的用戶的原因,因為這有這部分購買需求的用戶對于產品力有更高的追求,一加在這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優勢能夠做相應的產品力匹配,所以對于我們能做好這些事情,我們還是比較自信和樂觀的,我們底層邏輯和基本策略還是想的比較清楚。
Q14: 一加品牌一直是比較聚焦于線上,但是今年以來可以感受到一加在線下動作還是挺大的,包括在很多門店里面,也看到一加產品可以跟 OPPO 旗艦產品擺在一起。作為線上品牌,一加在線下投放策略是什么,是延續上半年策略還是說會做一些調整?
李杰:首先一加還是一個以線上為主的品牌,大家如果關注各個品牌銷量結構表現的話,一加是比很多品牌更像線上品牌。第二,我覺得關于線上跟線下話題,最終要回到用戶,所謂線上跟線下的邊界也不是那么清晰,是模糊的。有些用戶會去線下看完,去線上買,他試一下質感、拍照效果怎么樣,試完以后覺得滿意,他有自己的線上平臺就買了,還有一些用戶線上比價格、比產品,比完以后,可能他家附近就有一個線下門店,到了那兒就把手機拿走,這種用戶也會有。我們基于這些考慮,我們希望一加在線下能夠做很好的展示和承接,這樣用戶也能體驗到我們的好產品。
事實上在這塊我們借助了 OPPO 的渠道以后,在這塊是有比較大的加持和提升,剛才聊到質感設計,其實一加以前質感設計也比較好,但是線下門店比較少的話,很多人看不到,也摸不著,經常看到這樣一些評價,別人都是美圖比真機好看,一加是反過來的,一加摸過以后是感受比較好的。現在我們有了線下渠道,對于整體表現都有支撐。我們做了很多體驗項的東西,后臺保活、游戲優化、觸控濕手操作體驗、ID工藝設計這塊投入,如果沒有線下門店,這個東西是非常難通過線上美圖去做溝通和展示的,所以本質上線上線下之間是相輔相成,我們接下來會同步去做。
但是這里面有一點是說,我們非常明確的是,我們自己的客群是誰,這點沒有變過,我們會根據他們的消費習慣和行為特點做相應布局,這是我們整個的核心思路。目前全國 OPPO 的售后現在都是開放給一加用戶去服務的,包括在很多地方的核心商圈里面 OPPO 的旗專店都可以體驗購買,這是我們基本的策略,接下來也不會變
Q15: 作為極 致性能方向,一加有沒有在新技術應用上有更多布局?比如說最近比較熱的鈦合金、折疊屏和AI方面?
李杰:我們也說了,我們做性能賽道的引領者,所以一加主要技術的投入和布局會圍繞這個來。我們技術布局邏輯要先想好用戶場景。最上面一層是用戶的場景,在這些地方我們怎么能夠做得更好,再去看它需要用到什么技術,這是現在技術的投入和布局的基本邏輯。
你提到的一些技術,有些是跟性能賽道強相關的,在這方面我們一直有在做,但是有一些跟這個賽道并沒有直接關系,或者我們還沒有想清楚想好這些技術在性能領域,日常高頻的場景,包括其他場景下怎么做出特別的體驗。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暫時也不會去做大量投入,這是現在大概的情況。
Q16 : 一加去年做大存儲路線做得非常成功,也推動了行業在大存儲方面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存儲行業有周期性,現在也處于地板的位置,統計機構預測下半年要觸底反彈了,一加是否會擔憂未來上游價格上漲之后,在大存儲路線上可能會碰到成本問題?
李杰:這個地方又是產品理念的問題了,如果你過分的在乎成本和財務指標,你可能會做一些不同的選擇。我們是這么思考問題的:其實成本的上升它不是對一加來說單獨的上升,對大家都一樣。如果用戶買到這樣產品力的產品,應該相當于對所有廠商都是一樣成本在上升,所以我們并不過分擔心。我們考慮的問題是怎么在這個地方做最 好的產品,把產品力做強。其次成本漲了大家都漲,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再定一個合理的價格。
說到這個,剛剛也講了,我們去年在做 Ace Pro 定價的時候,我們說 8GB 不做了。為啥不干了,是因為 8GB 真的不夠用,把軟件優化做得那么好, 8GB 有點不夠了,違反了產品理念,所以我們不做。因為我覺得體驗不好,因為我面對的客群是屬于重度的性能用戶,打游戲都比較多,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做。
那個時候成本也很高,真正成本降低是今年開始,我們是誤打誤撞。只是一開始我們自己理念很堅定,去年干的時候可貴了,的確有些人說,我們吃了一波供應鏈紅利,他這么看我們也沒有問題,但是真實的情況就是我說的那樣,所以我們會比較堅定產品力優先。
Q17:一加有三年100億的護航計劃,我想問一下護航計劃是否會涉及到成本補貼方面的內容,還是會都投入到技術研發之中?
李杰:關于百億補貼和投入,我們其實更多會做技術和產品的投入。舉個例子,比如像觸控,或者跟性能有關的技術,上面大量研發人員和一些研發投入都是一加這邊主要負責的,或者叫承擔的。光是剛才說的性能軟件優化的能力我們就投了 1000 多個工程師做,還不包括硬件散熱,還有未來存儲方面的硬件布局跟技術的投入,這塊投入挺大的。性能這方面我們更多是一加這條產品線,或者一加這個品牌來承擔。剩下的一些其他技術或者什么,會由其他的產品線去負責跟承擔。大概是這樣,所以一加還是做產品跟技術投入為主。
Q18: 一加 Ace 2 Pro外觀ID應該是從一加 10 Pro 延續過來的,應該是用了整整三代了,為什么會做這樣的考慮?是希望在用戶心智當中去固化一加產品的特殊ID,還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慮?現在用戶審美變化那么快,會不會可能帶來用戶審美疲勞,以及你們后續什么時候會打算做ID的變化?
李杰:ID的設計是這樣的。首先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邏輯是,首先要先確保做出來的東西是我剛才瞄準的那部分用戶群能夠喜歡的,這是第 一原則,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判斷這部分用戶已經不接受了或者不喜歡了,我們會立馬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看到在一加11、ace2上面的ID表現,整個評價和表現,對這部分用戶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二,關于設計和風格來說。是的,一加確實是嘗試著打造屬于自己的設計語言和風格,因為手機很多,作為一個品牌或者作為一個產品來說,它需要有一個自己的ID風格。我們也會有自己的風格,有了這個風格我們也不會完全不變,會做一些差異。比如看圖猛一看很像,但是仔細去看這幾個產品會不一樣,而且顏色配色上面我們一直在精進,這次一加 Ace 2 Pro更多打性能、速度感,我們一開始就希望這個產品配色看起來能稍微有一點速度感,也確實是參考了跑車的金屬漆。我們后來拍圖的時候也發現它跟車放在一起真的很搭,整個金屬感很重。但是一加 11 是沒有這個感覺的,它走的是另外一個感覺。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會做一些ID風格的演化跟升級,但是我們不會做每一個產品出來ID都完全不一樣,這樣整個品牌感覺會弱一點,這是我們目前的思考。
Q19:今年3月7日之前,一加一連發了三個產品,在4個月里邊基本上沒有產品發布了。今天這個產品是作為在下半年發新機的一個開端嗎?而且之前我看了旗艦機一年一更,現在一加發布的節奏看不出規律,咱們在發機節奏這塊是怎么看待的?
李杰:我自己感覺規律很清晰。先講一下布局的思路和理念在產品組合這塊。首先一加現在兩個系列,一個數字,一個 Ace ,這是非常清楚,而且我們主要聚焦在2000元以上線上市場。在這個之下也會有兩條道路選擇:一種做機海戰術,一種做精品路線。
一加非常明確,我們不玩機海戰術,我們不會搞什么新老品,好像很多很多產品在那里賣,這不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堅定要走的路就是,我們做出來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在這個檔位里面最能打的,我們一開始定義任何一個產品,在內部立項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你這個產品是不是這個檔位最能打的?如果是,就做;如果不是,就不做。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發現有一個巨大差異的地方在哪里?各家研發資源也好,人數什么的,并沒有完全數量級差異,但是當產品少了以后每個產品的獲得的投入就不同量級了。有點像我們自己做飯,你是一個小時炒20個菜厲害,還是一個小時做2個菜厲害,基本的邏輯和道理都是比較清楚。一加不可能做機海的路線,手機產品迭代的太快,很多產品沒有搞好,上面很難做一些技術的布局創新,這樣出去的東西達不到我們剛才說的產品力優先原則,所以一加產品就是精品。
Ace 系列三個產品也很清晰,一加 Ace 2 、一加 Ace 2V 和一加Ace 2 Pro ,這三個產品,我們基本上一個產品在一個檔位里面,經常都做到友商兩個產品以上的銷量,這是我們追求的東西,我們接下來也會堅定往這個方向去。
Q20: 今年上半年手機出貨量,包括新品手機發布數量都在下降,而且6月份下降數據更明顯一些。從一加來看,你們是如何評判當前的國內市場環境的?當前市場環境的形勢對咱們商業決策有什么影響?
李杰:一加現在這個階段不需要考慮太多這方面的因素,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手機它再怎么也是剛需生意,一加現在的體量相對于外部這么大的容量的市場來說,依然還有廣闊的成長空間。我們覺得在這個地方,對一加來說還存在大量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我們可以做出比用戶目前在市面上能買到的更好的產品。我們不覺得整個市場大盤對于一加現階段增長或者策略有很大影響,我們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我們更多在思考用戶需求,怎么爭取更多用戶、做更多產品,這是我們內部所處階段的真實的情況。
從接受采訪的內容來看,一加內部對市場的規劃和產品的定位都是非常清晰的。要在2-4K價位段,堅持性能賽道,以產品力優先,根據用戶實際使用所需要的功能與場景,不斷迭代產品,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面段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一加不打算采用機海戰術,而是明確的表示會用產品力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比如在質感方面的執著,馬達的調教以及雨水觸控等等方面。以性能為主,差異化為輔,與友商進行良性競爭。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