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公布的“江蘇王某濤、董某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引起社會關注。根據案情通報,王某濤在某快遞公司工作期間,伙同其妻董某婷收集大量寄遞用戶的個人信息,向他人出售,非法獲利24萬余元。江蘇省如皋市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王某濤、董某婷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向如皋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經審理,分別判處王某濤、董某婷有期徒刑3年3個月和兩年,并處罰金共計25萬元。
事實上,看到公民個人信息的“價值”,干起從快遞途徑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出售非法獲利勾當的人不在少數。今年3月至9月,國家郵政局、公安部、國家網信辦3部門聯合開展了為期半年的郵政快遞領域個人信息安全治理專項行動,破獲竊取販賣快遞信息案件206起,打掉犯罪團伙6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844名,查獲泄露信息2.2億余條,涉案金額9600余萬元……這些數字體現了這次行動的成效,同時也提醒人們,加強快遞領域個人信息安全保護一刻也不能放松。
被不法分子販賣的快遞信息,既包括公民的真實姓名、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也包括公民個人和家庭的購物需求、興趣喜好等特殊信息。收買這些信息的商家借此對客戶進行畫像,實施精準營銷,會對公民造成信息騷擾。更重要的是,一旦這些信息被用于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問題就嚴重了。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少人在收到快遞后,采取撕碎面單、用筆涂抹等方式隱去重要的個人信息,但仍有很多人缺少安全意識,任由其快遞上的個人信息“裸奔”。
快遞寄收有多個環節,涉及多方主體,即使消費者在收取快遞后做了保護,也無法確保個人信息在電商平臺、快遞物流等環節不被泄露。因此,要從源頭上保護個人信息,需要物流、快遞企業采取行動。做法其實很簡單:將裸露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改為隱藏個人信息的隱私面單。事實上,早在2017年,已經有部分快遞企業和快遞平臺嘗試推出隱私面單。有的隱私面單將收件人手機號碼中間4位以星號代替,有的隱私面單則不僅不顯示手機號碼,還隱去了具體地址。快遞員在配送時,需使用專門的終端設備掃描包裹條形碼,才能讀取相關收件人姓名及電話等信息。
不過,隱私面單的推廣過程并不順暢。“卡點”主要有3個。一是用戶容易漏選。電商平臺及快遞企業一般不會直接使用隱私面單,而是提供普通面單和隱私面單兩個選項供用戶自選,若用戶不勾選則默認為普通面單。但許多用戶并不知道這一規則,常常被動“默認”普通面單。二是渠道不一,標準不一。在部分快遞企業,不同寄送渠道對隱私面單的使用要求和標準不同,導致隱私面單無法生成或生成有誤。三是影響配送效率,平臺和快遞企業積極性不高。平臺和快遞企業推廣隱私面單需要調適專門的軟件,還要對員工進行培訓,也會增加配送人員工作量,影響效率,增加成本。數據顯示,在推廣了5年后,目前隱私面單的日均使用量超過1.5億單,但這、只占到日均快遞量的一半左右。
推行隱私面單,讓它成為快遞業的標配,僅靠相關企業的自覺遠遠不夠,必須通過制度來保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要確保個人信息安全,包括采取相應的加密、去標識化等安全技術措施,但現行相關法律中并未明確規定強制快遞平臺使用隱私面單。因此,需要盡快出臺針對快遞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的法規標準,進一步明確寄遞企業面單信息去標識化的責任,為隱私面單提供細致、明確、可操作的規定。同時,還需要作好相關宣傳,讓一線快遞員和廣大群眾知曉隱私面單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功能,提升一線網點、快遞業對隱私面單的接受和認可度。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