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疏通費進了誰的口袋?
如果馬桶堵了,你的第一反應是去哪里找人修?
(相關資料圖)
有網友說,除了樓梯里的小廣告,好像自己只知道58同城了。
上海市民曹先生也是如此。面對半夜馬桶突然堵了的情況,曹先生打開了58同城,在眼花繚亂的商家中挑選了排名靠前,且帶有“24小時服務”“70元一次”“免費檢測”等明顯標識的神通公司。
下單后,維修工很快上門。
“免費檢測”后,維修工給出兩個方案:要么敲開地磚檢修,要么用售價485元一瓶的專業疏通劑。
當時已經是深夜,為了避免擾民,曹先生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在曹先生的概念中,大概半瓶頂多一兩瓶疏通劑就足夠了。然而沒等反應過來,5瓶疏通劑就被維修工哐哐灌入了管道口。曹先生剛想張口詢問,就被一句“不通不收費”堵了回去,然后瞬間又5瓶疏通劑灌了進去。
前后加起來不到十分鐘,馬桶通了,收費4850元。
曹先生瞠目結舌。維修工離開后,曹先生越想越不對勁,于是報了警。
起初曹先生以為是民事糾紛,警方能協調把錢要回來就行了。然而隨著警方的深入調查,一個詐騙團伙浮出了水面。
曹先生選擇的管道疏通公司“神通公司”,其實是一個層級分明的詐騙團伙,他們有固定的話術和套路,詐騙已經形成了流程化和系統化。
其中,6名骨干成員均隱匿在外地,遠程指揮攫取利益。
最終,警方出動了近百名警力,從全國各地抓獲了37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600余萬元。
其中曹先生被收485元一瓶的疏通劑,成本價僅4元。
值得一提的是,像曹先生這樣氣不過報警的只是極少數,更多人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選擇了認栽。
他們往往通一次廁所需要花費3000到5000元,最多的一單甚至花費了19000元……
而在58同城頁面上,明明只是標價70元的服務。
除此之外,58同城更讓人詬病的地方,還在于這些詐騙公司的評分和評價都非常靠前。
其他未被警方關注到的海量信息中,還藏著多少這樣的“公司”?不得不讓人細思極恐。
“天價疏通費”毫無疑問大部分落進了騙子的口袋,那么58同城在里面扮演著什么角色呢?
58同城的運營機制,一邊連著消費者、一邊連著騙子公司。某種意義上來說,58同城賺了騙子的錢,騙子才能夠在平臺上發布消息,而受害者也是通過58同城才能聯絡到騙子公司。
本質上,58同城就是受害者與騙子之間的橋梁。
除了管道疏通,近年來58同城也是丑聞頻出,家政服務詐騙、求職者信息泄露、招聘信息掛羊頭賣狗肉、房產黑中介、線上交易詐騙等……
58同城,從當年的“一個神奇的網站”,逐漸淪為了騙子聚集地。
查詢黑貓投訴平臺,關于58同城的投訴高達12851條,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有關“58同城”的判決書有18282篇,其中刑事案有263件,民事案12977件。
沉疴頑疾由來已久,要說58同城對此毫不知情,顯然不可能。
維權無門的騙局
很多人被騙,主要是出于對“58同城”平臺方的信任。
《財經網》曾發布過一個案例,來自福州的小思,家里墻面漏水,他在58同城搜索“維修墻面”,很快就有商家主動聯系他。小思看了一下商家頁面,全是五星好評,就預約了接下來的服務。
跟修理馬桶事件類似,原本預計用10斤的膠水,最后用了66斤。沒有防備之心的小思最終花費7900元。
小思說:“58同城是全國性大平臺,我覺得上面入駐的商家資質都被審核過,所以很放心。”
小思回憶當時的場景,感覺“一直被牽著鼻子走”“整個個人都是懵的”,最后僅存的理智讓他跟對方要了一張收據。
清醒過來后,小思開始維權。
他先是在58同城上發起投訴,同時參與了黑貓投訴的集體投訴。
58同城那邊把投訴轉給商家,商家囂張表示他們明碼標價、堅決不同意退錢。皮球被踢回58同城后,有保險公司聯系小思提供證據,小思在提交了聊天記錄、合同轉賬之后,保險公司答復“證據不足、駁回投訴”。
小思又投訴到12315平臺,平臺方給予的答復是:“用戶反饋價格過高,建議與商家協商。”
后來,小思還舉報到了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方表示會向58同城了解情況,半個小時后回復“不予立案”,原因是小思沒有和58同城發生直接交易。
小思前后找了多個部門,拉鋸了3個多月,事件仍舊無法解決。
小思的遭遇不是個例。
直到發文前,投訴平臺上關于類似欺詐投訴的案例仍在不斷更新,而平臺方大多以“證據不足”草草了事。
維權、投訴無門的背后,是58同城方駕輕就熟推卸責任的動作。
像投訴中占了很大比例的房屋黑中介和虛假房源問題,58同城方面的回應是:“這不在我們的職責范疇之內,(是不是虛假信息)你們自己應該能識別。”
至于求職者信息泄露,幾乎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慣例,網友們從上傳信息的那一刻,大概就沒有想著自己的信息能夠被保密。
就算是嚴重到涉及刑事違法的案件,58同城的回應依舊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在一起案件的通報中顯示,犯罪嫌疑人張某因犯組織賣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而他的犯罪手段,就是在58同城上發布招聘信息,通過網絡招攬賣淫人員。
在58同城的頁面上中,類似的高薪“模特”招聘信息比比皆是,是否合法合規很難辨別。
更加嚴重的情況,還有求職者被騙往境外,輕則被逼運毒,重則音訊全無、生死未卜。
2021年,福建省壽寧縣的小淼,在58同城找工作時認識了一名叫阿寶的男子,阿寶用高薪為餌引誘其到緬甸打工。
深信不疑的小淼叫上另外4名同伴,按照阿寶安排的路線奔赴緬甸。在臨近邊境檢查站時,民警發現端倪,對5人進行勸返。但已經被“掙大錢”的大餅所迷惑的幾人,隨后繼續與阿寶聯系前往緬甸。
最終幾人因偷越國境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
沒有成行的小淼幾人無疑是幸運的,同樣因為輕信58同城的招聘信息順利偷渡出境的王某偉,面臨的是更加復雜糟糕的境遇。
到達緬甸的王某偉,沒有看到承諾的高薪崗位,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運輸毒品”“要么永遠待在緬甸別回去了”。在經歷了軟禁和毆打之后,王某偉被逼無奈答應運毒,在吞服了75顆毒品后,他在汽車客運站被民警查獲。
后來,王某偉從體內排出海洛因75顆,凈重354克。因運輸毒品罪,王某偉被判有期徒刑15年。
除了已經被曝光的案例,還有無數個小淼、無數個王某偉,在踏上境外的那一刻,就徹底跟國內斷了聯系,生死不明。
最初,他們不過是想找個好工作而已。可因為相信“58同城”這個大平臺,他們就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對此,58同城的回應就像是一個標準模板出來的:先是對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同情,然后表態會充分配合警方工作。最后再重申,58同城一直高度重視信息審核,將不斷加強入駐資質審核,確保合法注冊。
冠冕堂皇的背后,其實是有恃無恐。
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都是他人的犯罪行為導致嚴重后果,跟58同城沒有直接關系,從法律層面很難令其承擔刑事責任。
屢屢在禁區橫跳的58同城,作為第三方平臺,到底有沒有責任?他們背后的水又有多深?
企業可以逐利,但不能忘義
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曾公開表示,自己創業的初衷是因為租房被騙,所以想要創建一個干凈的平臺,希望能夠“天下無騙”。
顯然,如今的58同城早已跟創立的初心背道而馳。
針對平臺亂象,58同城是做出過一些努力的。比如曾推出“服務保障計劃”,當用戶加入該計劃后,如果遇到虛假或無效信息導致財產受到損失,58同城將為用戶提供賠償并嚴懲企業。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隔靴搔癢的計劃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據新浪科技報道,一名58同城的人員爆料稱,在某次負面輿情中,曾有人勸告姚勁波改變商業模式,徹底杜絕隱患。但58同城方面考慮到商業模式改變勢必帶來收入減少、成本增加,損失會遠遠超過因為虛假信息被處罰造成的損失,因此拒絕了這項“吃力不討好”的提議。
這則爆料58同城沒有公開回應,但其中披露的內容還是能讓人看出一些端倪。
《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要求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但連帶責任的認定以及處罰力度存在模糊地帶。
天眼查信息顯示,2022年初,北京五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因為未對入駐平臺的經營者核驗真實信息,被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4.8萬元。
對于58同城來說,這樣的處罰力度顯然連毛毛雨都算不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讓58同城不顧口碑和企業形象,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過虛假信息的原因,只能是利益。
在企業看來,這筆賬怎么算幾乎是明明白白的。
信息審核形同虛設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當被發現虛假信息時,大不了交上幾萬塊錢罰款。但是如果管到底,成本增加不說,流量也會折損大半,損失的錢有可能以百萬甚至千萬計。
當企業完全跟著“利”走,會做出如此選擇也就不難預見。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明知上面有很多騙子,人們還要選擇58同城?
一個很直白的原因是:大家并沒有別的最優替代選項。
每次58同城爆出黑料,網友們義憤填膺質問他們為什么還不倒閉時,總有人出來說類似“58同城倒閉了,我去哪里發租房信息?我從哪里招鋪大理石地磚的臨時工人?”這樣的話。
58同城作為業內頭部,確實具有顯著優勢。一方面,它囊括了房屋租賃、招聘求職、家政服務等方方面面,業務門類繁多。同時,58同城基于過去20年做分類信息網站的積累,在城市覆蓋上有著無可比擬的不可替代性。
像租房市場中,不管是后來的鏈家還是自如,能夠覆蓋的交易城市遠遠少于58同城,很多偏遠縣級市的租房,除了58同城,壓根沒有別的線上平臺可以選擇。
求職市場也是如此,很多藍領打工人群除了依賴熟人介紹、線下試工,58同城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58同城快速占有流量和市場的基礎,正是它的強本地化以及低審查門檻。最開始,在58同城上發布招租信息幾乎不需要任何資質審核,像戶口本、房產證等等資料的上傳認證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情。
這種情形在boss直聘等平臺加入競爭后,也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因為對所有平臺來說,流量和入駐數量,才是他們盈利的根本。
看起來虛假詐騙信息由消費者買單,但最終還是會反噬到平臺甚至行業本身。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一個個雷不斷爆出,捂住的蓋子又能粉飾太平多久?
規范市場運營體系,不斷加大改革、嚴查力度,探索從立法、執法、監管多層面形成合力,是遏制亂象的根本。但要取得明顯的成效,無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對每一個企業來說,是“見利思義”還是“見利忘義”,值得拷問。
來源:家庭雜志
責任編輯:Rex_03